3. 健全技术指导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蔬菜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深化基层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以政府蔬菜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蔬菜技术推广体系。成立由市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农业科研、教育和涉农企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全市蔬菜专家顾问团,承担蔬菜产业调研、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指导蔬菜生产的参谋助手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 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同时,加强对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有效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二)改善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推进设施蔬菜生产中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实现循环、低碳生产。力争5年内,完成老旧棚室改造10000个,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5000个。
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
3. 配套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和扶持企业、基地、市场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完善专业化、社会化冷链配送体系。
4.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和食用菌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套齐全的路、水、电设施,为生产提供保障。
(三)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制订、修订和完善蔬菜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继续抓好寿光、青州、诸城、昌乐4个国家级标准园区建设的同时,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强化“三品一标”认证。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物资统一供应、产销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开展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推动放心农资进村入户,指导建立生产档案。力争5年内新建300亩以上蔬菜基地1000个,新增基地面积30万亩,“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200个。
2.健全质量监测监管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监测点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企业(基地、市场)四级监管检测网络,变产后检测为产前检测,提高监测质量,节约检测成本,缩短供求期限。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原则,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3.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建立蔬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并在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鼓励园区采用二维码、EAN/UCC(产品标识系统)、RFID(电子标签)等条码识别系统。
(四)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5年内,着力打造3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按照“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的原则,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工程的规划引导,防止重复性建设。
4.加快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建设。结合新一轮镇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因地制宜研究出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创建规划,加快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建设步伐。
(五)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重点扶持。加大农业良种工程专项资金对蔬菜育种的投入,产业化扶持资金重点向加工龙头企业倾斜。完善各类项目配套资金,按照要求及时足额配套到位。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产业的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规划执行能力。各级政府要把振兴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研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农业、财政、工商、质监、检验检疫、商务、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蔬菜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低碳、可持续的要求和目标跨越发展。
附件2:
潍坊市渔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提升潍坊渔业整体素质,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振兴,培育渔业优势产业,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市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6%,渔业增加值15.81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5.24%, 水产品总产量、渔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主要统计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渔业作为潍坊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目前情况看,做大做强现代渔业仍面临许多挑战,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与当前渔业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与当前薄弱的渔业支撑保障体系不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实施渔业“双十工程”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打造全省重要的高端高质“蓝色食品基地”,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