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品种结构,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加快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更新推广步伐,进一步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粮食作物主要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畜产品以草食、节粮型为主,稳定生猪和禽蛋生产,大力发展奶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优质禽肉和优质细羊毛生产;重点推广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品质,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培育适宜大规模养殖、加工、出口的重点品种,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产业带内,选建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种植、养殖和农机大户,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专用原料基地,改善生产、加工、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立地条件适宜区域,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生产基地建设力度,扶持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挥垦区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粮食、棉花、天然橡胶、糖料、奶牛等优势产品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增强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能力。建立高效安全的饲料工业体系。支持海峡西岸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重点加强对台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建立小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掌握基本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并在生产经营中加以运用,逐步规范和提高农村小型企业的生产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四、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积极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普及“一池三改”模式,在有条件地区推行“一池三改三处理”,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农村“三废”(秸秆、粪便、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人畜饮水安全化处理、村内道路硬化处理相结合,促进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示范建设力度,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耕地质量管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节约型施肥施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良种,切实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积极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开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养畜等技术,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发展以生物质资源为主的农村新能源和新材料,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千万百计降低乡镇企业和重点农业装备能耗。
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农作物、微生物、畜禽水产苗种等种质资源和农业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业、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村环境清洁示范村模式,治理农田污染,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强化对水、耕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科学利用草原,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严格控制近海和内陆水域捕捞强度,继续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建设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治理荒漠化水域,开展水生动物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检测与监测能力。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入侵事件应急体制,防治外来生物入侵。
五、强化疫病虫害防控手段,增强农业灾害防控能力
全面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防疫信息网络,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增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反应和群防群控能力。构建新型兽医管理体制,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的要求,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健全村级防疫网络。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组织管理,创建国际化的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研发、生产基地。
强化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以粮、棉、油等大宗作物为主,兼顾蔬菜、果树等作物,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大病虫害发生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突出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有害生物非疫区建设,强化农药与药械安全监管、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农区牧区蝗虫等迁移性病虫害联防联治机制。切实加强血吸虫防治。
六、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等层面入手,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引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由农业投入品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业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以及配套支撑标准组成的农业标准体系。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能力建设,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及时发布例行监测信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农产品贸易,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支持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巩固目标市场,发展潜在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手段和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认证国际互认工作,不断拓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境外技术、人才、资金和服务,促进农业技术和产业升级;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品出口加工业,鼓励和引导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不断拓展我国农业市场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