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农业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整顿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效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各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税费、金融和流通体制改革,启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时,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空间。
四是坚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扎实抓好农民科技培训,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五是坚持把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切身利益,是新形势下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十五”期间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始终把增粮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并处理好增粮与增收,以及增粮增收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实践证明,抓住了增粮增收,就明确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方向,把握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第二节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承前启后、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应科学分析和把握“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要求,不仅使我们党指导“三农”工作的思想和理论更加完善,而且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尤为重要的是,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使解决“三农”问题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2.4%,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条件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各种资源有希望更多地投向农业和农村领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农村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弱化,都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体制环境。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和重组,不仅为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及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快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和利用境外资源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治理力度,更加注重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投入不足,欠账太多,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较差,支撑体系不强,短期内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政策的扶持,加大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夯实农业的基础,增强农业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目前我国已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农产品进口关税已降到较低水平,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保护农民权益的机制和体系还不健全,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大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加。目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转移就业增收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农民增收,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大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对畜牧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一些地区潜在疫情突出,防控能力较薄弱,应急预案不完善,防疫体系不健全,防疫队伍不稳定,防疫经费难落实。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不断增强防控能力,提高防控水平。
第三节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努力完成三大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