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商务部关于下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的通知

  不定期检查:在考虑风险级别的变化、项目进展情况、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和其它情况的前提下,临时组织的安全检查。
  日常检查:各级人员开展的经常性的安全检查。
  6.4 职责
  6.4.1 受审核方
  向员工传达审核的目的与范围;
  向审核组提供所需的设施以保证审核的有效进行;
  选派负责并胜任的人员配合审核组的工作:为审核人员提供调查了解设施、员工、有关信息和记录的便利。
  6.4.2 审核方
  与受审核方商定审核准则和审核范围;
  督促审核组按规定要求制定审核计划,实施审核。
  6.5 活动描述
  6.5.1 审核的范围与频次
  根据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安全审核的程度与频次。
  表 6‐1 审核程度与频次的指南表 (略)
  6.5.2 审核的依据
  开展的审核与检查的依据包括:
  受审核项目驻在国(地)的法律法规;
  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其它安全管理的要求。
  6.5.3 审核的基本流程
  图 6‐ 1 审核基本流程(略)
  图 6‐2 常见的内部审核流程(略)
  6.5.4 审核的策划
  (1)组建审核组
  1)审核组织方选择相关人员组成审核组,审核组成员应满足下述基本能力要求:
  经过相关培训,熟悉安全管理体系及审核知识;
  了解即将审核项目驻在国(地)家/地区法律法规和威胁。
  2)审核组长除具备上述要求外,还应具备组织、协调和领导审核组的能力。
  3)为了体现审核的公正性,审核组长应独立于所审核的项目之外。
  4)外部审核组成员由指定的、有能力的机构委派,但所有成员须经过境内母公司确认。
  (2)编制审核计划
  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审核计划,经审核组织单位、受审核方(包括合资公司中的外方人员)协商同意后,在审核前一周将正式的审核计划传递至受审核方。审核计划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审核目的;
  审核范围(包括国家、地区、项目和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等);
  审核的依据;
  审核方法;
  审核组人员组成;
  审核的日程安排;
  要求与注意事项;
  其它应说明的情况。
  审核计划样本见附件 1。
  (3)审核前准备
  审核组在审核开始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收集以前的审核结果,包括所有的审核发现及不符合关闭、验证情况;
  编制审核用的各种记录,包括检查表、审核报告样式;
  开展审核组内部培训,主要培训驻在国(地)家、地区、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威胁等内容。
  检查表样本见附件 2 和 3。
  审核报告样式见附件 4。
  (4) 审核的实施
  1)首次会议
  审核组长在受审核方现场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受审核方境外分/子公司经理、安全经理参加,首次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阐明审核目的和范围;
  确认审核计划;
  沟通有关细节,与受审核方达成一致意见;
  提出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记录会议纪要。
  首末次会议签到表见附件 5。
  2)现场审核实施
  为了使审核工作能够尽量顺利、有效地进行,受审核方需要积极配合。
  在审核过程中应当使用审核清单,并如实记录审核证据。
  为审核人员设计的审核清单见附件 6。
  3)末次会议
  在审核结束时,审核组长主持召开末次会议,与受审核方交流以下内容:
  简述主要的审核发现;
  宣读审核结论;
  对不符合的关闭提出建议,并与受审核方达成一致意见。
  4)审核报告的批准与分发。
  审核组长汇总审核组成员的审核发现,形成审核结论,并编制审核报告,审核报告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包括国家、地区、项目和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等);审核的依据;审核概述,包括审核组成、审核时间、审核内容等;受审核方安全管理体系突出做法;不符合事项;改进建议;审核组签章;分发情况说明。
  审核组织方确认审核报告,并负责审核报告的分发,审核报告至少应发放至受审核方,并提交安全主管部门备案。
  6.5.5 审核的后续工作
  (1)纠正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受审核方应针对审核发现的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消除原因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得到相应的经理确认后予以实施。
  当存在严重不符合时,境外分/子公司应监督纠正措施的制订与实施。
  (2)不符合的关闭与跟踪验证
  受审核方将不符合的原因分析、纠正措施实施证据形成文件,书面传真或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到审核组织单位,审核组织单位组织对不符合的关闭材料进行验证,确保措施有效。
  在下次审核时,审核组应对不符合关闭的有效性进行现场验证,确保类似不符合不会再次发生。
  (3)评审安排
  境内母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汇总所有审核的审核发现后,每年形成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总结报告,提交给境内母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以供管理评审。
  6.5.6 文件控制
  审核过程中产生的记录、资料由安全主管部门负责保管、存档。

  附件1
境外中资企业内部安全审核计划

  1.1 审核目的
 
 1.1.1 评价境外中资企业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性、符合性。
  1.1.2 通过内部审核,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问题,组织有效的措施纠正或预防,推动体系的有效运行。
  1.2 审核范围
 
 1.2.1 境外中资企业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单位及作业现场。
  1.2.2 审核资料追溯原则上以 1 年范围为限。
  1.3 审核依据
 
 1.3.1 驻在国(地)有关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
  1.3.2 甲方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标准;
  1.3.3 母公司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标准;
  1.3.4 母公司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1.3.5 母公司安全审核体系评估审核标准。
  1.4 审核组
 
 1.4.1 组 长:
  审核分组:
  第一组:境外中资企业 1
  第二组:境外中资企业 2
  第三组:境外中资企业 3
  第四组:境外中资企业 4
  第五组:境外中资企业 5
  第六组:境外中资企业 6
  每组审核人员由项目经理、安全总监、安全经理/高级主管、作业经理、基地经理等人员组成。
  1.5 审核日期
 
 XXXX 年 XX 月 XX 日至 XXXX 年 XX 月 XX 日,具体日程安排由各组决定。
  1.6 审核要求
 
 1.6.1 各项目和作业区要高度重视本次内部审核,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本次审核工作。
  1.6.2 审核人员要按计划实施审核,审核做到客观、公正。
  1.6.3 审核出现争议,由管理者代表仲裁。
  1.6.4 各组审核结束后,在 XXXX 年 XX 月 XX 日前提交审核报告。

  附件 2 审核检查表(略)
  附件 3 管理层安全检查表(略)

  附件 4 审核报告样式

  内部审核报告内容

  4.1 审核目的:
  4.2 审核范围:
  4.3 审核依据:
  4.4 审核组组成:
  4.5 审核时间:
  4.6 审核综述
  (1)审核准备
  (2)内审实施
  (3)审核发现
  4.7 审核结论
  4.8 审核报告发放范围

  附件 5 首(末)次会议签到表(略)
  附件 6 不符合项报告表(略)

7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整个社会来说,加强应急管理、应对各种危机,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已经被各国政府和各类企业高度重视。对外投资合作企业主要从事工程建设、工程技术服务、资源开发、矿业开采等,项目分散、点多面广,人文社会环境复杂,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在谋取经济利益和发展的同时,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安全生产的压力。突发事件应对不及时,重大事故事态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是企业自身利益受损问题,还涉及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及环境的安全,同时也给国家带来影响。因此,必须从大局、政治和责任的高度看待境外中资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7.1 突发事件
 
 7.1.1 突发事件确定
  (1) 一般要求
  境外中资企业所涉及的突发事件因地处境外,除生产安全事件外,需高度重视和面对的是社会安全事件。境外中资企业应通过危险分析与应急能力评估来确定应急管理对象,改进应急管理。应基于对境外的生产经营活动风险分析来确定作为应急对象的突发事件,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2) 危险分析
  危险分析是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和关键过程,有助于确定需要重点考虑的危险和紧急情况,明确应急对象,使应急预案能够针对风险最大的事故(事件)进行处置。危险分析一般包括危险因素辨识、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三个过程。
  危险因素分析就是企业要将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出来的过程,要辨识处所有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详细分析是不现实的。在辨识过程中,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应结合境外中资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在总结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事件)的基础上,辨识出存在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脆弱性分析是在危险因素辨识的基础上,境外中资企业要分析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事件)后,受其影响的哪些地方容易受到破坏,哪些人员容易受到伤害。脆弱性主要包括受事故(事件)影响的区域(即脆弱区),脆弱区内可能遭受伤害的人员数量和类型,可能遭受的资产破坏或损失以及可能的环境影响等。
  风险评估是境外中资企业对危险因素可能发生事故(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和可能性的综合描述。风险评估是根据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分析重大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破坏(或伤害)程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发生重大事故(事件)的风险大小。在做应急管理时,要准确分析重大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合理评估,相对性的描述发生重大事故(事件)的可能性。境外中资企业可使用风险分析矩阵,以确定事故(事件)的风险等级。
  (3) 应急能力评估
  应急能力评估是应急管理的必要环节,依据危险分析结果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对应急资源进行需求分析,为编制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应急能力评估持续改进应急管理,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供应急救援的水平,在重大事故(事件)发生之前审查应急准备进展。
  境外中资企业应急能力是应急管理体系中所有要素和应急行动主体有机组织的总体能力,主要表现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应急能力评估主要用于评估境外中资企业的应急资源准备状况的充分性和从事应急救援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以便提出改进的纠正措施。
  应急能力评估的范围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医疗、交通运输、安保、人员救护、通讯、避难场所和设施、人员生活条件等各种保障能力。
  7.1.2 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
  (1) 突发事故(事件)分类
  境外中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存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公共安全等四种突发事件类型的风险。
  自然灾害:指洪汛灾害、破坏性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指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放射性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以及信息安全事故等。
  公共卫生事件:指突发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严重影响人员健康的事件等。
  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指恐怖袭击事件、战争、民族宗教事件、政治动乱和突发事件、经济突发事件、暴乱、骚乱、大型罢工等。
  境外中资企业可能的突发事故(事件)危险性分析: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有造成公司员工伤害、财产损失等风险,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事件的危害。
  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事故事件可能人员中毒、受伤、死亡,生产装置爆炸、着火、损毁等,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如境外中资石油企业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钻、修井过程中存在井喷失控、着火、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危险;油气场站库及炼化装置存在爆炸、着火和有害气体泄漏的危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海难、环境污染及海洋平台着火爆炸的危险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导致员工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风险。
  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类型较多,政治突发事件、政局动荡和战争有造成投资失败、设备损毁、撤离疏散难题、人员伤亡等危险;恐怖袭击事件有造成人员遭绑架、劫持及生产设施遭破坏等危险、造成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毁的危险;群体性事件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危险;火工品被盗或丢失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社会治安事件的危险;网络与信息事件有造成系统瘫痪、信息破坏、公司声誉损害和不利社会影响的危险;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有造成人员受火灾灼伤、踩踏事件、建筑物坍塌等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新闻媒体事件有造成公司形象受损的风险;资本市场突发事件有可能造成公司资本运营风险加大。
  (2) 突发事故(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因素,对外投资合作企业突发应急事件一般分为三级:
  I 级突发事件(境内公司总部级):指突然发生,事态严重,对员工、相关方的生命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和对公司声誉产生重大影响,需要调度多个部门和单位力量、资源应急处置的突发事件。
  II 级突发事件(境外中资企业级):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严重,对员工、相关方的生命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社会影响和对企业声誉产生较大影响,境外中资企业需要调度力量和资源进行应急处置的事件。
  Ⅲ 级突发事件(境外中资企业项目单位级):指突然发生,对员工、相关方的生命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境外中资企业项目单位需要调度力量和资源进行应急处置的事件。
  7.1.3 突发事件报告与披露
  境外中资企业项目单位发生突发事件,应及时向境外中资企业及企业总部报告,并根据法规和当地政府规定,向当地政府、中国政府驻外办事处做出报告。报告时限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企业应指定新闻发言人负责对外信息披露,发布突发事件消息,组织媒体沟通,形式包括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提供新闻稿件等。通过内部网站、内部宣传材料等渠道对内部员工告知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正面引导。根据对投资者、业务伙伴有关信息披露的承诺和市场行为的要求,提供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情况。
  7.2 应急管理
 
 7.2.1 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境外中资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相关的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起基础作用。
  (1) 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责任制:境外中资企业应实行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境外中资企业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境外中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应急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负责。
  全员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级组织应把应急管理工作贯穿在工作部署、生产经营活动中。与驻在国(地)政府有关部门、企业所在社区和相关方开展工作联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企地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 应急运行机制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应建立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调度指挥功能的应急信息平台,开展经常性的风险隐患普查和监督检查,对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提高了应急预警能力。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管理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和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确定启动条件,建立分级启动机制,下一级预案启动后,上一级组织应及时判断响应级别,做好响应准备。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应建立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和现场恢复以及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处于同一地区的境外中资企业应建立协调领导联动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组织协调和救援增援进行联动管理。
  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应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发布的相关制度,实行现场信息动态报告制度,开展信息报告和应急值守工作,与相关新闻媒体建立沟通和联系,正确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
  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应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采取区域规划、分级储备、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7.2.2 应急管理组织
  (1) 一般要求
  应急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一,境外中资企业应确定与应急工作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层及岗位,明确其与组织应急工作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通过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的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形成完整的应急组织体系。
  (2) 应急机构和职责
  境外中资企业应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原则建立应组织机构和职责,一般而言境外中资企业的应急组织机构应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工作主要部门、应急工作支持部门、地区公司、应急信息组、应急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
  1) 应急领导小组
  境外中资企业应急领导小组应由管理层组成,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 I 级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领导和决策指挥工作,下达应急处置指令;必要时,派出现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2)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境外中资企业的应急指挥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联席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协调解决指定的具体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记录议定事项,各职能部门分别落实。
  主要工作职责:
  负责境外中资企业应急体系及应急制度的建设。
  负责协调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制度建设。
  优化配置应急资源,健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构建畅通的应急信息网络。
  协助应急领导小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组织协调重特大突发事件的预警126预防、应急决策、指挥、救援、资源保障、调查评估、信息报告和媒体应对等工作。
  协调指导日常应急准备、员工应急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
  组织重大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和调查。
  负责向上级单位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负责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3) 应急工作主要部门
  境外中资企业应急工作主要部门是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承担重要职责的部门,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境外中资企业的各业务职能部门,如总经理办公室、安全环保部门、生产协调管理部门、公共关系处理和宣传部门、财务与资本运营部门、专业业务管理部门等。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给予各应急工作主要部门进行应急职能分配。
  4) 应急管理支持部门
  境外中资企业应急管理支持部门是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提供各类支持和保障部门,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境外中资企业的各运营保障部门,如经营计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法律事务部门、科技信息部门等。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给予各应急管理支持部门进行应急职能分配。
  7.2.3 应急预案
  (1) 一般要求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应急预案应明确在事故(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境外中资企业应针对突发事件建立应急预案,主要目的是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是事故(事件)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另外就是能在事故(事件)发生后迅速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可能减轻事故(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影响。
  (2) 应急预案的结构和内容
  境外中资企业应根据组织机构层级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应急预案,一般可分为综合(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1) 综合(总体)应急预案综合(总体)预案是境外中资企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综合
  (总体)预案对专项预案的构成、编制提出要求及指导,并阐明各专项预案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关系。综合(总体)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总则: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预案结构体系等。
  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境外中资企业的应急组织体系、机构与职责。
  风险分析与应急能力评估:描述境外中资企业的企业概况、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结果、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预防和预警:明确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与应急准备要求、监测与预警要
  求、信息报告与接报处置。
  应急响应:明确响应流程、应急响应分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和启动方式、应急响应程序、恢复与重建、应急联动程序。
  应急保障:明确应急保障计划、应急资源、应急通讯、应急技术支撑、其他保障。
  预案管理:明确预案宣传培训、预案演练、预案修订、预案备案。
  附则:明确名词与定义、预案的签署和解释、预案实施时间要求。
  附件:明确预案支持性附件,如组织机构图及职责分配表、应急通讯联系方式及值班联系电话、应急救援队伍清单、重大危险源和环境敏感区域及应急设施分布图等。
  2)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境外中资企业针对具体的事故(事件)类别、危险源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现场情况,明确应急救援的具体程序和具体应急救援措施等。专项预案是在综合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事故(事件)的特点,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