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实施前和施工过程中,境外中资企业要对项目运行时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更新隐患登记。
通过组织规范的内部和外部审核,检验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实现安全管理绩效的持续改进。
境外中资企业定期开展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以确定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确保体系持续有效。法律与合同要求的合规性评价至少每年进行 1 次。境内总部专业人员对境外中资企业的安全审核至少每年 1 次;境外中资企业自己进行的内部安全审核至少每季度 1 次;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境外中资企业进行的安全审核至少每年 1 次。境外中资企业对上述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制定出整改计划,指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4 安全管理措施
如本书第三章所述,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业务中面临诸多风险。为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本章将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应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章内容主要是针对社会安全风险,也兼顾常见的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内容包括尽职调查、合同安全、人员安全、场所安全、作业安全、物流安全、信息安全、医疗卫生安全、财务安全、保险保障和环境安全。
4.1 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的第一步,是对拟合作公司的历史沿革、重要人物背景、产品技术和销售情况做全面深入的审核,为决策层提供第一手写实性资料,协助其降低合作风险。尽职调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调查。此项工作在企业投资并购过程中尤为常见和重要,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多采用其中的几项调查内容,如业主背景、信誉、资金来源和支付情况等调查。为对尽职调查工作进行全面说明,本节以投资并购尽职调查为例,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可从中选择几项内容进行即可。
4.1.1 投资环境调查
所在区域自然环境,包括了解各个季节气候长短及温差,以及风雨天气和地震海啸等自然因素。
所在区域的政治环境,包括当地政府和地区局势的稳定情况等。所在区域的法律环境,包括外贸、外国投资、税收、劳动就业、海关、外汇、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与中国签订的国际条约等。
所在区域的社会及治安环境,包括抢劫、偷盗、黑帮、民族矛盾及宗教信仰等。
所在区域的生活环境,包括吃住、水电、各种生活用品以及学校和医院等。
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城市交通运输及通信情况。
4.1.2 公司基本情况调查
公司的历史沿革、发展及变化情况,如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地址等变更事项及其有关的法律文件。
公司的董事会构成情况,组织管理结构情况,股东背景及股权分配情况,资产和业务情况等。公司固定资产及设备状况,生产能力状况,产品结构及销售的状况。公司员工岗位分布、学历及技术职称情况,薪水及奖金发放情况。
4.1.3 公司业务情况调查
公司主要业务的结构、收入及所占比例,主要业务产品的明细、销量、价格、毛利率、市场情况等,主要产品的功能、技术指标、适用领域、质量、售后服务情况。公司产品的知识产权及保护措施。
4.1.4 公司财务情况调查
公司收入的构成及利润情况,业务成本的构成及费用情况,管理成本的构成及费用情况,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包括内部的和经审计的,近几年的公司内部财务预算及财务计划文件,公司的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公司各种债权、债务、贷款、借款情况等,包括未清偿的银行贷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所列清单明细应包含单位名称、金额、期限及担保合同文件。
公司适用的所有税种及税率的说明、政府部门发给的纳税证明、当地政府针对财务部门的各种处罚文件。
4.1.5 公司资产情况调查
公司拥有各处房产、土地清单以及权属证明文件,公司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出让合同及出让金支付凭证,租赁的土地使用权(要有租赁合同和出租方的土地使用权证书),租赁的房产清单、合同以及出租方的权属证明文件。
公司在建的工程项目,需有当地政府部门批准的有关规划许可、立项许可、开工许可等文件,以及相关的建筑承包合同。
公司现有的设备设施等固定实物资产清单及权属文件,如发票合同等,公司针对以上固定资产的会计政策、折旧方式。
公司各种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商标、版权、使用权、资质、特许经营等,已获得的各种证书及文件,以及正在申请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公司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有的知识产权及共同开发的协议,及其他形式合作的知识产权项目。
4.1.6 环境保护尽职调查
在发生收购行为前,应收集研究项目适用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并就环境问题进行尽职调查,系统地确认被收购企业的环境风险和责任,调查被收购企业现有的污染、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并满足了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否对周围环境和居民产生污染、是否具备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险进行控制的管理体系等,应分析尽职调查内容可能引发的环境社会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果风险因素比较复杂,应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环境社会影响评价。
环境尽职调查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是否为法律或各级政府明令禁止的项目。
相关的环境保护文件、许可证及项目所在国法律规定的其他文件。
使用的排放标准是否恰当,项目所在国是否有新的环保标准修订计划,项目在新标准实施后适应性如何。
合资项目应收集对方企业的相关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
是否采用了技术先进、污染物产生量小的生产工艺。
进行现场监测或从有关部门收集项目的排放数据,判断是否达标。如不能达标排放,应评估改造的技术和所需资金。
正常排污和事故排放的积累结果。
项目以前是否出现过污染相关事故及事故善后情况、是否涉及诉讼、仲裁、行政处罚及因此承担的责任。
项目是否有未解决完毕的环境赔偿事件和纠纷。
是否有为各项设施购买的环境责任保险。
当地一般社区情况、风俗及当地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潜在的环境及社会风险因素,包括国家、地方政策的变化、地方规划的变化以及当地居民的关系等。
项目所在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环境敏感问题。
项目的环境管理机构及人员是否齐备、制度是否有效,以及必须改进的事项。
是否有适当的应急预案及应急队伍。
是否通过 ISO14000 认证。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内容。
4.1.7 其他调查
待聘重要管理岗位人员的资产情况、家庭情况及个人信誉调查,劳动力市场调查,各方面原料、配件及服务供应商市场调查。当地各种资源包括水电能源的供应及价格对企业的影响,与竞争对手比较,现行商业模式的优劣情况。
国际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政策变化,当地薪金、养老福利、税收政策的影响。
为各种紧急环境影响下的预案所做的特殊调查。
以上尽职调查可以单独使用,并根据不同的科目使用不同的第三方公司完成不同的调查任务,如由财务公司完成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律所完成公司结构及合同文件的尽职调查报告。调查方式也不局限于问卷式的调查,尽可能地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对其进行问卷以外调查工作,如公司的信誉、股东和高管的个人信誉,各种社会评价,以及各种合同文件的真实性等等,有利于决策层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估,减少由尽职调查报告不完善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
4.2 合同安全
4.2.1 概论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经济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企业合同安全管理,也称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企业“走出去”的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合同安全管理应形成如下图所示的闭环流程,并根据本行业特点、本企业业务重点以及投资对象国法律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细节调整。
图 4‐1 合同安全管理的闭环流程
4.2.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合同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进行合同安全风险识别,企业应根据经验和项目(合同)具体情况,综合企业、行业、国别、项目要素等相关信息,对项目不同阶段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罗列。例如,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的风险识别一般发生在项目意向阶段,在此阶段,企业即应根据企业和/或相关专业机构的经验以及项目已有的资料(如招标文件、项目驻在国(地)相关法律信息等),罗列出项目在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执行等不同节点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形成一份项目潜在风险清单。以海岛吹填 EPC 项目为例,企业首先即应识别出作为填岛最主要原材料的海沙的可获得性即是项目可能潜在的主要风险之一。
4.2.3 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基于风险识别阶段形成的项目潜在风险清单,综合考虑导致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等因素,结合企业为项目所做的国别法律分析评估、项目商务和技术(预)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潜在风险清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评估,对潜在风险进行分类和详细描述,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生成一份详尽的风险清单。
风险清单应包括风险名称、引发风险的行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引发责任和后果、涉及部门、涉及主体、涉及业务等。例如在境外电站 BOT 项目中,与项目驻在国(地)相关方签订的购电协议(PPA)是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的重要一环,因而,企业必须对项目驻在国(地)政府相关方违反购电协议下付款义务的可能性做出详尽评估,从而得出项目驻在国(地)政府相关方违反电费支付义务的可能性。
4.2.4 风险控制
在风险控制阶段,企业应基于风险评估形成的风险清单,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战略、项目成本和收益、资源的投入安排等因素,针对每项风险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形成风险控制表,详尽描述转嫁每项风险的策略,描述每项风险发生时所对应的措施。例如,在对项目法律尽职调查中发现目标公司存在潜在债务可能性很大时,可在最终协议中要求目标公司及其股东对此做出相应保证;如发生可(反)索赔事件,应在有效时间内发出索赔通知;极端事件(如利比亚事件)发生后,在撤离时可采取通知项目干系人、证据保全、降低损失等紧急措施;针对涉外保函提前制定中国境内止付预案;等等。
4.2.5 再评估与总结
企业合同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应对是一个递进的动态过程,会随着内外部风险环境变化而变化,而执行风险应对措施也会引起企业风险情况的改变。因此在应对计划实施后,企业应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督与改进计划,及时监督和检查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对风险处理后的情况进行再评估,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更新风险控制表。例如,利比亚事件中,企业在撤离后应立即启动法律风险分析并根据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企业还应通过以上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过程,不断更新形成风险数据库,形成企业自己的风险经验,便于企业在以后开展类似项目(合同)时,即时识别潜在风险。
4.3 人员安全
企业应以“员工生命高于一切”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抓好重点地区因政治、宗教、社会动荡而存在或潜在的恐怖事件的识别、预警和防范,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强化境外人员工作和生活驻地的本质安全,提高防恐怖袭击、防抢劫、防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员安全。
境外人员安全管理方案是指通过有效地组织各种控制手段,以可持续改进的方式,将针对境外中资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场所中人员的安全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程度的过程。
在规划划境外人员管理方案时,要遵循以下要点:
要根据驻在国(地)家和地区所不同社会安全风险特点以及风险等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和保护。
要考虑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归根到底个人对自己的安全负主要责任,如果个人没有安全意识而身处危险的境地是很容易出险的。
要努力做到安保与风险相匹配。根据风险的级别设计相匹配的安保方案和措施。如出现风险强但安保措施弱,当风险来临时就无法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要依据保护对象和风险的等级不同,对包括安全意识、信息控制、路线控制、交通工具控制、技术控制、物理控制、人力控制在内的多种控制措施进行有效集成,确保不同控制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整体控制措施的成本有效性。
应当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对各项控制措施的特别许可、技术指标等合规性要求。
4.3.1 管理控制
人员管理控制按照不同风险环境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的原则。安全风险级别应参照驻在国(地)家或地区社会安全预警状态分级标准,由境外中资企业管理层通过现场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来最终确定。
(1) 低风险环境下人员安全管理原则
了解当地主要的犯罪形式并遵守公司防范要求;
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安全培训;
应定期对固定路线中易受到的潜在攻击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保持警觉;
严格控制个人及其相关信息;
外出时保持低调;
尽量避免有规律性的活动;
对可能存在的监视行为保持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反监视措施。
(2) 中风险环境下人员安全管理原则
中风险环境下人员安全管理原则须在在低风险管理原则基础上,加强如下防范措施:
加强驻地和工作场所的物防措施;
改善通信条件;
实施 24 小时实时监控;
使用受过良好驾驶技能训练的司机并进行应急驾驶技能培训;
在允许的情况下,雇佣接受过正式训练的保安人员进行日常巡逻,做好保安和贴身防护人员的筛选和管理。
(3) 高风险环境下人员安全管理原则
构建全面的安保指挥和联络系统,尤其要配备卫星电话(推荐使用海事卫星电话和铱星电话);
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接受高风险条件下要求的所有社会安全培训并按要求参加再培训;
生活和工作场所需要提供 24 小时的保安巡逻;
外出时需要提供贴身防护,极端情况下针对特殊群体提供全天候贴身防护;
加强保安和贴身护卫的筛选和管理;
按照高风险标准配置物防设备;
严格实施出行管理制度,严控出行范围;
尽量控制和减少外出和社交活动;
实施来访人员控制和保护。
(4) 极高风险环境下人员安全管理原则
构建全面的安保指挥和联络系统,尤其要配备卫星电话(推荐使用海事卫星电话和铱星电话);
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接受高风险条件下要求的所有安全培训并按要求参加再培训;
生活和工作场所需要提供 24 小时的保安巡逻;
外出时需要提供贴身防护,极端情况下针对特殊群体提供全天候贴身防护;
加强保安和贴身护卫人员的筛选和管理;
按照设施安全对应的极高风险标准配置物防设备;
实施最严格的出行管理制度,严控出行范围;
尽量控制和减少外出和社交活动;
实施来访人员控制和保护;
尽量减少现场的工作人员;
停止非必要的访问和工作。
4.3.2 人力控制
境外中资企业雇佣的员工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能力,然后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专项培训。
(1) 员工招聘
聘用雇员之前,用人单位需证实应聘者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了解是否存在对其将来工作绩效有负面影响的行为,防止雇员利用职务便利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生。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项:
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中资企业对于安保岗位或敏感职务人员的筛选要制定并严格履行人员筛选程序,详细了解应聘者的真实背景情况,确保安保岗位或敏感职务的从业人员安全可靠。
用人单位需根据应聘者提供的个人履历、个人身份证件正本、有效的保安员上岗证件正本、学历证件正本等进行身份背景核实,如对身份证件、个人特征、籍贯进行真假核实。必要时可以通过当地军警部门、前雇主了解其是否曾触犯刑责、有无吸毒史、有无渎职行为等不良记录。
人事部门牵头负责人员筛选工作并建立和维护相关档案记录。
相关人员须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调查资料,也不可以将调查结果告知应聘者;不可查询与人员筛选工作无关的问题,不可与应聘者争辩并尽量避免模棱两可的问题。
如未能获得应聘者足够的背景信息,可邀约应聘者面试,面试不要采取审问的发问方式并充分尊重应聘者的尊严。
所有应聘者背景资料须保存两年。如有必要,须对个人背景资料进行更新。
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应在应聘前与应聘者签署授权声明,允许用人单位进行背景调查。
(2) 员工能力要求
根据驻在国(地)安全风险的具体情况和本单位业务特点,境外中资企业应明确员工个人能力要求。员工能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拥有健康的体魄及一定的耐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斗志;
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使用当地语言进行简单交流;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掌握个人安全防范和紧急事件应对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必要的野外生存常识;
具备从事岗位要求的业务素质。
(3) 员工培训
境外中资企业在制定员工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要组织对员工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并制订本单位人员培训计划。培训组织与实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组织本单位员工安全培训计划的实施;
个人安全培训方式可以包括课堂培训、仿真模拟训练、桌面模拟或研讨练习;
培训组织单位应跟踪培训的实施过程,及时获取培训效果的反馈,根据反馈的结果,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培训教师、培训内容或培训方式。
通过培训,所有的员工、雇员和承包商人员应认知安全威胁并知晓和了解个人和公司的安全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个人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
对突发事件的个人应对知识和技能;
不同安全风险级别的划分标准和相关要求;
武器、危险物质和保安设备常识;
可能会造成安全威胁的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方式;
避开安全风险的技术。
4.3.3 贴身防护
(1)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贴身防护措施一般适用于高风险地区或地点的员工出行活动;
单人出行时,每辆车最少配备 2 名贴身防护保安;多人出行时,应根据人员数量、车辆数量及风险类型等实际情况决定保安的配备比例;
贴身防护通常由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保安人员来执行,可视当地安全情况为保安配备必要的自卫武器。
(2) 对贴身防护保安的要求对贴身防护保安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掌握人员保护技术和技巧;
熟悉防护目标周围道路、建筑物、避难所等环境特点;
具有高级驾驶技能;
掌握反监视和反跟踪技能;
掌握急救技能;
熟练使用特定的通信工具;
掌握徒手搏斗技能;
在特定情况下,熟练使用配发的武器;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适应性;
要熟悉各种应急反应程序,并定期进行演练。
(3) 对被保护人员的要求
对被保护人员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遵守贴身防护保安的指导,不能擅自离开保护圈;
正常情况下,沿规定路线行驶,不能擅自变更路线;
始终穿戴防弹衣和头盔;
路途中尽量减少停车次数和缩短停车时间;
保持队(阵)形;
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区域或敏感地点;
时刻保持低调,尽量不引起他人注意。
(4) 贴身防护管理基本要求
贴身防护管理基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保安主管在得知项目人员的出行计划后,要根据最新掌握的安全信息,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路线和车辆,并安排保安人员。每次外出的时间、路线、车辆要经常变化;出行前应事先规划好可利用的应急路线。
出发前,保安主管要召集随行保安和被保护人员,召开出行前会议,部署任务,明确分工和注意事项。
出行计划应保密,外围随行保安只能在出发前获知具体目的地。
车辆应编队行驶,员工车辆应处于保安车辆之间;行驶当中,编队车辆保持合适的间距,在保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防止其他车辆插入。
所有贴身防护保安都要携带便携式对讲机,不同车辆人员之间以及与主营地之间能随时共享信息。
途中临时停车时,应尽量选择空旷或安全地点,并由贴身防护保安在周围形成保护圈。
到达目的地前,车辆应采取绕圈的方式来防止和确认是否有车辆尾随。
下车前先由贴身防护保安下车环视四周,确保安全后被保护人员才能下车。
除非特殊情况,车辆停车后应至少有一名贴身防护保安负责看管车辆。
贴身防护保安要始终跟随被保护人员左右,并注意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
在社会活动场所,例如饭店、商场、医院等地点时,贴身防护保安要保证被保护人员始终处在其视线范围之内,一旦怀疑有危险,要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
(5) 其他注意事项
其他注意事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选择当地最常见的车型和车辆颜色;如需到偏远的作业地点,首选四轮驱动的越野车;
在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用于载人的车辆应优先采用防弹车;
在车辆被攻击的情况下,防弹车是相对理想的庇护所,除非特殊情况下不要离开车辆;
随车配备必要的工具和急救箱。
4.3.4 物理防护
物理防护一般采用多层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社区关系、周界栅栏、通道控制、监测系统、建筑物及围墙、门窗等。员工个人要积极了解住所、办公室位置、周围区域信息及主要的安全风险;了解物理防护配置情况,并能正确使用有关防护设施,如门禁、警报器、避难所等;定期检查住所门、窗、锁和钥匙等。
(1) 住所
住所防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进行住所安全介绍,使员工了解住所位置、周边区域信息和主要的安全风险等;
对员工进行监控系统、报警、灭火器、门禁系统等物防设施使用培训;
周界栅栏---住所周围要有合适的栅栏;
户门---要结实牢固,配备“猫眼”和防盗链,保管好钥匙;
窗户---朝向街道的窗口要有防盗栏或防爆膜;
人员通道---知道通道控制情况和检查程序,如门禁;
照明---住所内外要有适度的照明,包括应急照明;
报警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烟雾探测器和灭火器;
避难所---如果有人闯入,避难所能从内部上锁,以拖延时间拨打应急电话;
电话---在主卧室有可充电的无绳电话或手机;
手电筒---在主卧室和避难所有可充电的手电筒;
开门前首先识别造访者并确认安全;
接电话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
部署保安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2)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