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认真对待民事保护令(下)

【作者简介】
张平华,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Barbara J. Hart, Arrest: What’s the Big Deal, Wm. & Mary J. Women & L. 3, 1997, pp.207.
前引,Tamara L. Kuennen文,第48-49页。
Finn and Peter, Statutory Authority in the Use and Enforcement of Civil Protection Orders against Domestic Abuse, Fam. L.Q.23, 1989, pp.43.
Martha R. Mahoney, Legal Issues of Battered Women: Redefining the Issue of Separation, Mich.L. Rev. 90, 199, pp.168.
前引,Nina W. Tarr文,第161页。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19页。
同上文,第1370页。
Carolyn N. Ko, Civil Restraining Orders for Domestic Violence: The Unresolved Question of “Efficacy,” S. Cal. Intedisc. L. J.11, 2002, pp.361-368.
ennifer Wriggins, Domestic Violence Tort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75, 2001, pp.176-177.
前引,Charles E. Corry文。
Kasper T. Obtaining and Defending against an Order of Protection. Illinois Bar Journal.6, 2005, pp.12.
前引,Kaela Fischer &Mary Rose文,第416、423页。
前引,Martha R. Mahoney文,第168页。
Buzawa, E. S. Hotaling, G. T, & Klein, A. R. The 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in a Model Court: Some Initi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16, 1998, pp.185-206.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04页。
同上文,第1503页。
Basile S, A Measure of Court Response to Requests for Protection,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20, 2005,pp.171–179.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19-1520页。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Special Report, Violence Against Women: Estimates from the Redesigned Survey (NCJ-154348).4,1995.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490页。
前引,Nina W. Tarr文,第161页。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489页。
参见台湾地区《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7条。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04页。
前引,Nina W. Tarr文,第159、166页。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19页。
Foster BP, Analyzing the Cost and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al Policies. Cost Management.22, 2008, pp.3.
前引,Judy L. Postmus文,第348页。
前引,Kaela Fischer &Mary Rose文,第414、423页。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16页。
参见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解释第559号。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07、1519页。
前引,Tamara L. Kuennen文,第39页。
前引,Sally F. Goldfarb文,第1517、1519页。
Perez Trujillo,Ross, Police 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3, 2008, pp.455.
前引,陈明侠书,第120页。
参见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在全国试点法院已发出的43份人身安全保护裁定中,裁定的自动履行率非常高,至今只有一份裁定被违反。参见黑格二:《人身安全保护令何以遇冷》,《新京报》2010年1月22日,第3版。
关于法律编纂的试行问题,请参见季卫东:《法律编纂的试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反思机制》,《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龚文娟:《温州市基层法院全面推行人身安全保护裁定》。www.women.org.cn/allnews/1301/2957.html,2012年2月16日访问。
张慧鹏:《反家暴•香洲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报》2009年7月19日,第5版。
邱伟:《人身安全保护制试点一年有余北京无人申请保护令》,《北京晚报》201年1月21日,第7版。
前引,徐国栋书,第348页。
前引,陈明侠书,第246、248页。
前引,邱伟文。
保护令与人身权请求权存在差异,例如,依人身权请求权禁止侵害人身等内容不应存在生效期间,而保护令中的“禁止侵害人身”等内容应该有6个月或1年的生效期限限制。对此,《建议稿》第51条、《指南》第29条的做法值得赞许。
不过,上述规定将保护令的法律属性限定为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进而仅规定行政责任、忽视了民事、刑事等综合性法律责任,这就难谓合理。
《指南》第16条、《建议稿》第48条。
日本2001年颁布的《配偶暴力防治暨受害人保护法》中“保护令”一章是其主要内容,该章具体规定了保护令的内容,保护令的申请方式、保护令案件的法院管辖、法院审理的原则及程序、以及保护令的再申请等相关内容,条文占该法条文的三分之一以上。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参见巫昌祯、李忠芳:《民法典婚姻家庭编通则一章的具体设计》,《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建议稿》第22条规定:通常保护令失效前,申请人、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变更和延长。
参见《指南》第40-52条;《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对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司法保护的指导意见》(试行)第5、6条;《建议稿》第17条第3、4款。
《指南》第36条、《建议稿》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签发保护令后24小时内送达当事人、受害人、公安机关、反家庭暴力委员会及反家庭暴力专员。公安机关、反家庭暴力委员会及反家庭暴力专员应当对人民法院签发的保护令登记、存档,以备有关机关查询。
参见陈素玉:《法入家门的界限—家暴法与基本人权之冲突与调和》,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2008年版,第112、123页。
参见廖家阳:《我国家庭暴力防治法之研究—以民事保护令制度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国立高雄大学法律系2008年,第24页。
参见王凤仙:《反抗与妥协——家庭暴力受害者个案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