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面沉降与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及地质灾害是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因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达4000公顷。地陷不仅出现在煤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和核工业矿山也时常发生。如湖北孝感市云应地区由于采盐,引起地面大面积沉降,总计面积达20平方公里,最大沉降达2.65米,造成建筑物积采矿设施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1993年3月19日广西南丹大厂矿田新州矿区,由于乱采滥挖矿柱,突然发生大面积塌陷,陷坑达10250平方米,最大深度30米左右,使7部汽车被埋没,伤亡27人。[10] 另一方面,我国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资源开发诱发的地震多种多样,如山西大同煤矿顶板塌陷诱发的较大地震有41次,最高震级为3.4,震中强度高达7度,对当地人民的财产物资和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1]
(二)环境治理——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其与社会、经济、文化工作紧密联系,互为一体。因资源开发使得矿山附近棚户区众多,其医疗卫生状况糟糕,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因矿产开发所致沉陷区的居民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大量居民需要搬迁;因矿产开发导致的对建筑物、道路、植被、耕地及地下水系造成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并由此引发工农关系紧张、群众越级上访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会引发更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要实现城市成功转型,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必须要进行环境治理。
首先,环境治理可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生态的可持续性意味着生态环境可以持续地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所用资源和生产所用资源,还意味着城市适宜人类居住,为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提供持续保证。其次,环境治理还可以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投资环境。由前文分析可知,严峻的环境问题会影响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态安全,特别是大量固体废弃物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用地,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引进。环境治理恰恰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和产业活力。第三,环境治理可以最终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资源枯竭型城市现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因地质灾害、固体废弃物占用农田等引起的群众不满的问题十分突出。积极的环境治理行为可以为城市腾出更多的城市用地,为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可以减少城市的地质灾害,减少城市生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现状与困境——谁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环境治理买单?
(一)困难重重——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治理进程缓慢
1.资金短缺,环境治理费用巨大
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如矸石堆的搬迁、土地的修复工作、水污染的治理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间,淮河流域累计投入治污资金约193个亿。[12] 2003至2008年,黄石市共筹集矿山复垦资金8000余万元,组织实施矿山废弃地复垦项目110个。2011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获国家批准获得3亿元的矿山专项治理资金。[13] 由以上事例可得出无论是那种环境问题的治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近几年,中央财政正积极帮助地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虽然国家对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的力度仍相当有限。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当前的财政状况多数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境地。由下表可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后期,由于资源的枯竭,城市主导产业衰退,主导企业的效益下降,同时,接续产业还未建设起来,导致经济萎缩,没有新型的财政来源使得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而在这期间,城市的环境治理和进行生态建设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如黄石市“十一五”期间,仅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就需要投入20多亿元。[14] 同时,大量失业人员的安置和培训,对低保户的社会保障,对经济转型的投入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地方政府此时支出日益增加,收入日益减少,城市建设速度也往往因为资金不足而放慢脚步。资源枯竭型城市正面临着资源开发的收益递减与刚性支出不断扩大的双重压力,用于专项环境治理的资金就更是有限。
表4 2008年部分资源型城市地方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15]
城市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