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军政之治与宪政之病

  

  早在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黎元洪就曾承袁授意倡导“军民分治”,明确提出“废督裁兵”的倡议。到了20年代初,“废督裁兵”演化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废督裁兵的社会运动。1922年6月6日,黎元洪发表“鱼电”,“民国乱事,悉由督军造成,非废督裁兵,无以收拾时局。”[21]“鱼电”因反映了人民厌乱心理,故颇获舆论的同情,连曹锟、吴佩孚都在次日发表通电表示响应。在“废督裁兵”的运动中,军阀或主动或无奈,做出了的“废督裁兵”的举动,江西督军陈光远、浙江督军卢永祥宣布“废督”,张作霖也表示赞成废督的主张,参加的省份很快就蔓延到九省。[22]与此同时,孙中山发表兵工计划宣言,提出在“惩办祸国罪魁”和“保障国会安全”的前提下实行裁兵,裁下的士兵可以垦荒、筑港、建路及开发长城以外的地区,这样,便可“化兵为工”。[23]孙中山的计划得到了广泛响应,“兵工政策,几成国是,全国军阀,不但不加反对,且从而利用之,以为名高观美,借兵工之名,隐增其军资军实。如阎锡山、吴佩孚、唐继尧、赵恒惕、齐燮元、卢永祥等,甚至张宗昌、张作霖之徒,莫不以兵工自豪”。[24]我们当然可以谴责废督裁兵运动中“督无法废、兵无法裁”的结局,但是,我们也应该尊重时人想以此来改变军阀混战的局面、希望和平统一的努力。历史的真相是,北洋政府时刻都想着废督裁兵,在江苏废督呼声日高的情况下,大总统徐世昌与总理靳云鹏站出来表态说:“废督为民国必经之阶级,政府若予以反对,殊多不便,诚如张謇所言,废之前废之时废之后均须格外注意……废督固佳,不如减轻督军权限为尤佳,盖所争者,权也,权轻则无人来争。”[25]这种表态并非全是敷衍,徐世昌从1918年10月10日到1922年6月1日任总统,其基本执政思想是“偃武修文、废督裁兵”。


  

  废督裁兵、联省自治实际上为解决军政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扫荡反动势力提供了另一种完整的、和平改造的思路:废督———裁兵———自治———联治———统一。从逻辑上讲,这个命题是可行的。对此,有人分析道:“如果能够废督,兵权收归中央,则就有了裁兵的可能;没有督军的独大,各省也就可以实现真正的自治;然后在省自治的基础上实现联治,国家统一指日可待。”[26]我们看到,孙中山在联省自治、废督裁兵等改造军阀政治的运动中表现出了诸多的洞见,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当时中国的乱局之下,孙中山救民出水火、解社稷于倒悬的心情是如此迫切,充盈其胸的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焦灼。也许,正是孙中山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时不我待的焦灼,使他从改良军阀政治的道路上折径而返,飞奔到以新暴力推翻旧暴力的激情怀抱之中。


  

  三、军政的枪与宪政的伤


  

  军政之枪在宪政身上留下的第一道伤,是多元权力格局的破碎和分权制衡功能的消解。这一时期,北洋军阀控制了中央政权,被称为中央军阀,包括皖系、直系、奉系。在地方,又有把持着一省或数省的势力较大的军阀,被称为地方军阀,如滇系、桂系、晋系等。中央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中央军阀各派系之间、地方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存在诸多利益冲突,他们实力相对均衡,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被迫相互共存、相互分权、每一个军阀的权力都受到来自其他军阀权力的制约。[27]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生的共产党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自由知识分子也不断摇旗呐喊,凡此种种政治势力,反对军阀的专制与独裁,要求维护共和制度,维护国会,维护《临时约法》,对北洋军阀形成了强大的压力。[28]这就造成了政治上的多元权力格局,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势力拥有压倒性优势足以实行严密的专制统治,被迫与其他各种势力分享权力并受其它政治势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当时的各种政治势力都不得不利用议会、报刊等作为自己参与政权、宣传观点、笼络人心的手段,于是,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自由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