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侵略罪定义与启动机制的司法终结及其蕴意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本次《决议》“严重关切”的罪状是“政府最高层煽动对平民的敌意和暴力行为”、“对平民使用武力”、“严重、有系统地侵犯人权,包括镇压和平示威者”,强调“必须尊重和平集会和言论自由,包括媒体自由”,“必须追究那些应对袭击平民事件,包括由其控制的部队袭击平民的事件负责者的责任”。我们知道,中国当初对《规约》设定的“危害人类罪”是持有公开“保留”异议的,媒体上的总结性说法是“反人类罪的定义没有限于战时并掺杂人权法内容等,违背习惯国际法和ICC特定使命(保留)”[114],中国代表曲文胜先生在罗马大会上之现场发言更有正式、公开的详尽记录。[115]结合利比亚具体情势中所包含的“对平民使用武力”、“镇压和平示威者”和“严重、有系统地侵犯人权”等突出特征,中国政府最终能持“赞同”立场、承认《罗马规约》最初的世纪性创制,不能不说是中国与世界合奏了一曲法治与人权精神的嘹亮乐章。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尽管存在复杂的部族性武装冲突,本次利比亚情势整体上属于和平时期的“人权”类内政危机,是反对派与当权派的“人权”对话、对峙与博弈,是反对派获得“西方”同情、支持甚至承认[116]的“内部动乱和紧张局势”[117],情势性质十分单纯而清晰。我们更能清楚看到:对此实施国际政治谴责、经济制裁、武器禁运、旅行限制,特别是实施国际司法上的“有罪必罚”,中国政府的立场是明确和坚定的。这就足够了。迈出这一步,就几乎不能后退。一个领跑世界经济崛起的泱泱大国正以更为积极的正面形象融入全球司法大家庭中,真可谓均衡崛起、蓄势待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对待侵略罪以及ICC诸问题上,中国政府的立场一定会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至少应当尽量减少与世界“普遍共识”或“绝对共识”的公开冲突。这里还需指出的是:持续观察国内民众对利比亚诸多情势(包括日本核危机)的网上匿名真实反应后,作者震撼地发现,尚有不少“极左”性言论对政府的现代进步决策进行口无遮拦地唾骂,同时还有不少“极右”性言论对政府的现代进步决策继续讽刺挖苦,这一切究竟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面对各种被毒化的、非理性的和顽固不化的“民意”,政府决策取得些许进步该有多么艰难。换言之,中国的“民意”之潭的确“深不可测”,这就是理性的学术人必须客观论事并及时捕捉、关注和呵护政府决策进步性的深刻原因所在——策应、鼓励、帮助、支持政府不断进取。


【作者简介】
宋健强,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司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刑法学硕士和博士。
【注释】* 本文得到作者独立主持的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8JA8200084)资助。
, accessed on 01-03-2011.
Ban Ki-mo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 new age of accountability”, in Washington Post, Saturday, May 29, 2010, A19.
“Decide to henceforth celebrate 17 July, the day of the adoption of the Rome Statute in1998, as the Day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Kampala Declaratio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Review Conference of the Rome Statute, 4 June 2010, Kampala.
Resolution RC/Res.6, adopted at the 13th plenary meeting, on 11 June 2010, by consensus.
Resolution RC/Res.5, adopted at the 12th plenary meeting, on 10 June 2010, by consensus.
包括“金砖4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展望5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和“新钻11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
“段洁龙司长在一般性发言中呼吁亚非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第46届年会在南非开普敦召开”,2007年7月13日,;“易先良参赞应邀出席并做了题为‘和谐世界:中国对国际法的期望’的主旨发言。易参赞在发言中系统阐述了我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及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并全面介绍了国际法在我国的发展及我国对国际法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驻荷兰使馆易先良参赞出席世界法律论坛并做主旨发言”,2007年12月11日,
“本组织继续…鼓励会员国毫不拖延地批准《罗马规约》并与法院合作”。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Annual report on strengthening and coordinating United Nations rule of law activities”, A/64/298, 17 August 2009, p. 5, para. 17.
See the Rome Statute, art. 5, 6, 7, 8. 第5条第1款规定的是四个罪名,第2款规定:侵略罪定义及其管辖权问题都留待日后解决并应符合《联合国宪章》;而第6-8条规定的是其他三罪的详尽定义和罪状。
See UN Doc.A/50/22, at 63-71 and UN Doc.A/51/22, Vol. I, at 65-73.
M.Cherif Bassiouni,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 2003, p. 162.
UN Doc. ONU A/9631(1974).
See M.Cherif Bassiouni,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 2003, pp. 136-138.
See Antonio Casses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3, p. 110.
See The IMT Charter, art. 6 (a).
See Antonio Casses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3, pp. 111-112.
See Willaim A.Schab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31.
Claus Kreß and Leonie von Holtzendorff, “The Kampala Compromise on the Crime of Aggression”, 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2010) 8 (5), p. 1179.
参见王秀梅:“论侵略罪”,载《法学家》2002年第2期。
参见张贵玲:“论侵略罪”,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参见简基松:“论ICC管辖侵略罪的上游权利——对国家侵略行为的判定权”,载《法学》2008年第9期。
参见刘大群:“论侵略罪”,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005),第22-26页。
参见林燕:“ICC背景下侵略罪认定之探讨”,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 版》2008年第3期。
See Rome Statute, art. 2.
See Rome Statute, art. 1.
Nicaragua v. United States, Merits, ICJ Reports 14 at 290. From Willaim A.Schab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31.
参见张胜军:“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载赵秉志、卢建平《国际刑法评论》第2卷,第104-113页。
但其实很明显,中国除外。中国对战争罪的国内化和反人类罪的非“冲突”化“发展”都持有异议。See General Assembly Fifty-third session, Official Records, A/C.6/53/SR.9, 4 November 1998, pp. 5-6, paras 36-37. 大概因为附议国家太少,遂被忽略不计。
See Rome Statute, art. 5 (b).
See ICL Draft Statute, art. 23 (2), pp. 84 and 86-87.
“不结盟运动现有118个成员”,“中国重视发展和加强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不结盟运动”,,2011年3月14日登录。
See Rome Statute, art. 5 (b).
See Herman von Hebel and Darry Robinson, “Crime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in Roy S.Lee e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he Making of the Rome Statute: Issues, Negotiations and Result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 pp. 79- 85.《罗马规约》“侵略罪”立法协调员是坦桑尼亚的图瓦考·马农基。
See Antonio Cassese, International Law in A Divided World (1986). From M.Cherif Bassiouni,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 2003, p. 39.
Willaim A.Schab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82-83.
A/C.6/53/SR.9, 4 November 1998, p. 6, para. 39.
“中国代表王光亚在罗马外交大会上的讲话”:《法制日报》1998年6月18日第4版;曾可登录中国外交部网站进行简便查询,虽然目前已很难检索,并不能直接证明政府已决定撤回立场。
例如林欣、曾令良、朱文奇等教授,恕不详细列引。
参见卢建平:“中国加入国际刑事法院的文化定位”,载赵秉志、陈弘毅:《国际刑法与国际犯罪专题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328页。
参见黄芳:“译者前言——兼评中国反对《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投反对票的五点理由”,载夏巴斯著:《国际刑事法院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当然,学者还不断指出其他“误解”:例如“普遍管辖误解”、“司法审查误解”等等,恕不详引。
夏巴斯的说法是:“参加罗马大会的多数国家都希望看到第16条(安理会特权之一——作者注)能被彻底删除”。William A. Schabas, in 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Online Forum, accessed on 26-03-2011, . 这是真实立法详情,也是世界学术通说。“你恨你爱,它都在那里”。决不能因为“恨”而否定“它就在那里”,否则就有“掩耳盗铃”之嫌,结果只能是学术“盗铃”、政府受害、人民遭殃。
See S/RES/1593(2005).
See S/RES/1970 (2011).
参见曲涛:“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安理会关系初探”,赵秉志:《国际刑事法院专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2页。论者认为:ICC与安理会的权力既冲突又互补,但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需要进行“三限”(限次数、限期间、限数目)改革和“听证制度”创新。
A/C.6/53/SR. 11, 3 November 1998, p. 5, para. 42.
A/C.6/53/SR. 12, 29 October 1998, p. 8, para. 44.
A/C.6/53/SR. 12, 29 October 1998, p. 14, para. 94.
General Assembly Fifty-third session, Official Records: A/C.6/53/SR.9, 4 November 1998; A/C.6/53/SR. 10, 26 October 1998; A/C.6/53/SR. 11, 3 November 1998; A/C.6/53/SR. 12, 29 October 1998.
See Naha Jain. “A separate law for peacekeepers: the clash between the security council 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6, 2005, (2), pp.239-254. 论者指出:安理会第1422(2002)、1487(2003)和1497(2003)号决议排除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这就产生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类似国际刑事法院这样的国际机构的合法性可否被联合国的政治机构安理会的行为所贬损?结论是:其累积效力会改变《罗马规约》,但这些决议具有非法性。
cludes+in+Kampala.htm>, accessed on 14-03-2011.
, accessed on 14-03-2011.
RC/11-CHN, p. 49, para. 15.
RC/11-CHN, p. 48, para. 9.
RC/11-CHN, p. 47, para. 4.
See Resolution RC/Res.6, adopted at the 13th plenary meeting, on 11 June 2010 and Resolution RC/Res.5, adopted at the 12th plenary meeting, on 10 June 2010, both by consensus.
See RC/11-CHN, p. 48, para. 10.
RC/11-CHN, p. 23, footnote 1.
参见张磊:“论《罗马规约》修正案中侵略罪的定义———兼论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期,第113页。
RC/11-CHN, p. 24.
RC/11-CHN, p. 23.
RC/11-CHN, p. 24.
See RC/11-CHN, p. 49, para. 16.
See RC/11-CHN, p. 49, para. 19.
See RC/11-CHN, p. 47, para. 5.
RC/11-CHN, p. 49, para. 18.
See RC/11-CHN, p. 47, para. 6.
RC/11-CHN, p. 49, para. 19.
RC/11-CHN, p. 54.
See RC/11-CHN, p. 47, para. 5.
RC/11-CHN, p. 18.
RC/11-CHN, p. 50, para. 9.
RC/11-CHN, p. 57, para. 5.
RC/11-CHN, pp. 50-51, para. 27.
RC/11-CHN, p. 69, para. 2.
RC/11-CHN, p. 69, para. 3.
这本不是《规约》第121条第5款的法定要求。
RC/11-CHN, p. 69, para. 4.
RC/11-CHN, p. 51, para. 29.
See RC/11-CHN, p. 49, para. 16.
RC/11-CHN, p. 74, para. 4.
See Amal Alamuddin and Philippa Webb, “Expanding Jurisdiction over War Crimes under Article 8 of the ICC Statute”, 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2010) 8 (5), p. 1219.
Ibid.
Ibid.
See the Rome Statute, art. 8 (b) (d) and art. 8 (b) (e).
See the Rome Statute, art. 8 (b) (f).
在法院民主刚果情势中的检察官诉卢班加案件中,“预审法庭最后认定的冲突性质(‘犯罪语境’)具有区隔性和渐变性:先国际、后非国际,不是国际、非国际两种性质同时存在“。参见宋健强:《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兼及“国际犯罪论体系”新证》,法律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233页。本案《确认起诉裁决》的相关立场值得特别关注:“不论冲突类型如何,《规约》都提供了完全一样的保护”,“本庭赞同第15号被害人法律代理人的立场:不论冲突性质如何,《规约》都把相同的行为犯罪化,因此法庭没有必要依法暂停听讯并要求控方修订指控”。See ICC-01/04-01/06-803-tEN, 14-05-2007, p. 71, para. 200 and ICC-01/04-01/06-803-tEN, 14-05-2007, p. 72, para. 204.
RC/11-CHN, p. 74, para. 5.
RC/11-CHN, p. 76.
RC/11-CHN, p. 18.
RC/11-CHN, p. 136.
RC/11-CHN, p. 49, para. 18.
See RC/11,p.131.
See RC/11,p.129.
See RC/11,p.129.
See A/C.6/53/SR.12, 19 December 1998, p. 5, paras. 27-32.巴西代表指出:“罗马会议标志着国际多边体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法院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国际法的范围”。
See RC/11,p.130.
在案文通过前,日本对相关议案深感“遗憾”,担心会“削弱整个制度的可信性”,表示“严重怀疑”“法律修正程序的完整性”,也对“日本与ICC的困难关系”“深感担忧”或“严重担忧”,原因是政策指向存在疑问:周边非缔约国一概、自动获得有罪不罚待遇,违反第12条(属地原则),“问题严重”。在案文通过后,日本继续质疑“合法性”问题,认为案文采用了最有利于自己(第5条第2款和第121条第5款)的“挑樱桃”方式;删除第5条第2款(修订根据之一)等于是“法律(完整性)的自杀”,存在“严重疑问”;“遗憾”后的“告诫”是,这很可能会给法院的“普遍性”目标带来疑问,并“关注”今后的(日本)合作义务。See RC/11, pp.128-130. 日本的遗憾也不无道理:日本最终加入ICC并非没有“司法防务”的根本考虑,也并非日本特色,但是修正案确实在侵略罪问题上做出了“属地管辖”退让,可能会使很多国家失望。法院在独立性上越走越远,在侵略罪“属地管辖”上作了适当让步,这就是巨大的妥协与平衡所在。但也不排除将来再修订的可能。
See RC/11,p.128.
See A/C.6/53/SR.11, 3 November 1998, pp. 2-3, paras. 8-18. 俄罗斯代表除了对“投票表决”表示“遗憾”外,给予《罗马规约》全面赞扬。这是“即使不加入也无需公开反对普遍共识”的典型例证。
See RC/11,p.133.
See RC/11,pp.133-134.
See RC/11,p.133.
See RC/11,p.132.
See RC/11,p.132.
See RC/11,p.127.
See RC/11,p.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8年国际形势概述》。< 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zcwj/t532813.htm >。登录日起:2011年2月18日。
UN: Key documents on the UN and the rule of law (2004-2009): A/RES/55/2, S/2004/616, A/59/2005, A/RES/60/1, A/61/636–S/2006/980, A/63/226, A/64/298, A/55/305–S/2000/809.
参见中国《政府白皮书》,1991-2010,特别是《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2010)、《中国的法治建设》(2008)等文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言”,1998-2011,特别是《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中国立场文件》、《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2005)等。
参见第6-1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2003-2007。
S/RES/1970 (2011), Adopt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at its 6491st meeting, on 26 February 2011.
《决议》“确认联合国不承担因案件移交而产生的任何费用,包括与案件移交有关的调查或起诉费用,此类费用应由《罗马规约》缔约国和愿意自愿捐助的国家承担”。然而根据《罗马规约》第115条的规定,安理会提交犯罪情势,办案经费原则上应由联合国提供。不过两次移交都是“无偿利用”。如果说安理会移交苏丹情势属于首次“严重伤害后的安抚和回报”(参见宋健强:“苏丹情势对《罗马规约》第13条第2款的整合解释”,载赵秉志:《刑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515页),那么,此次移交就属于首次赢得美、中认可和“赞成”、实现了“司法普世界”之巨大新成就,ICC114个缔约国当然不会介意继续买单。此外,即使决定由联合国出资,ICC114个缔约国也要“分摊”,可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更无纠缠的必要。美、中只需“出力”、无需“出血”,又能披挂“国际和平与正义之师”的旗帜,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蕴意当然还是:安理会已放弃特设法庭之路(养不起法官、受不起诟病、操不起闲心),ICC已取而代之,成为国际刑事司法主角。这就是如果中国赞同“有罪必罚”,就必须容认ICC的根本原因。
S/RES/1593(2005)。
Resolution RC/Res.6, adopted at the 13th plenary meeting, on 11 June 2010, by consensus.
“中国代表王光亚在罗马外交大会上的讲话”:《法制日报》1998年6月18日第4版;曾可登录中国外交部网站进行简便查询,但目前已很难检索——不能直接证明政府已决定撤回立场。
Mr.Qu Wensheng (China), in General Assembly Fifty-third session, Official Records, A/C.6/53/SR.9, 4 November 1998, p. 6, para. 37.
中国的实质立场依然是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保持中立、不倾向任何派别,这与西方存在差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11年3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举行例行记者会”,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利比亚局势相关问题答记者问”(2011年3月11日),:2011年3月14日登陆。法国政府已破例承认反对派政权(“国家过渡委员会”或“过渡民族委员会”,还不是国家),欧盟和美国都同意会晤反对派领导人。设立“禁飞区”问题情况类似,中国虽不积极鼓动或附议,但也没有封住活口,同样体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See The Rome Statute, art. 8 (b) (c) and (f). 作为与“主权”和“内政”原则的妥协,《规约》中的“战争罪”不适用于这类情况。殊不知,却可能适用“危害人类罪”,《决议》指称的正是此罪。从法理上讲,两罪存在“竞合”的可能,加上两罪又无法定轻重之别,司法上遂可以“任择其一”,而选择“危害人类罪”,就等于回避了“战争罪”的除罪性例外规定。何况《犯罪要件》“一般性导言”第9段还明确规定“一项行为可构成一罪或数罪”,这是两大法系罪数原则的简单相加,司法上遂可以进行“竞合”性数罪指控和审判而不进行“选择”,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即使一罪(例如战争罪)不成立,并不影响他罪(例如危害人类罪)的成立。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