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反思国际刑法上的有罪不罚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变迁,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这些脱离了社会实际的理论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这些反对有罪不罚的基础变得岌岌可危。人权实际上是社会可供资源和人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契合,为了更好的保护人权,需要社会资源的掌控者很好的平衡这些可供的资源与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结束有罪不罚,实现有罪即罚、罚当其罪是很美好的关于社会正义的理想。但是,并非拥有良好的愿望就能构建起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很多时候,秉持良好的愿望推行的措施如果不符合客观情况,也会失败。正如中国思想家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适宜公平竞争[48]一样,对于有罪不罚的问题,也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一味地追求对犯罪者的惩罚,而不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刑法的价值目标出发,势必会带来以牺牲和平和安定来追求“完全负责”状态的不良后果,况且即使甘于做出这样的牺牲,那种“完全负责”的状态也会由于政治、资源、意愿以及国力对比等各种因素而难以实现。


【作者简介】
何志鹏,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田慧敏,吉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将impunity用中文的“有罪不罚”加以替代,是联合国有关文件中文本的做法。例如:人权理事会第十一届会议议程项目6:《普遍定期审议工作组报告(A/HRC/11/27,29 May 2009)》,第98段28项。国内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也将这一词汇称为有罪不罚,例如冷新宇:《国家官员刑事豁免问题引起的法律冲突及解决途径》,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See,e.g.,Michael Jay Singer,A Union Member May Neither Engage in nor Refrain from Unprotected Concerted Activities with Impunity,74 Columbia Law Review 117(1974),etc.
Kingsley Chiedu Moghalu,Reconciling Fractured Societies:An African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Judicial Prosecutions,in Ramesh Thakur and Peter Malcontent(eds.),From Sovereign Impunity to International Accountability—The Search for Justice in a World of State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7,p.198.
参见M.谢里夫·巴西奥尼:《国际刑法导论》,赵秉志、王文华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29—635页;格哈德·韦勒:《国际刑法学原理》,王世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8—80页。
Rodoolfo Mattarollo,Impun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11 Revue quebecois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81(1998).
在这里所讨论的“罚”,主要是指刑事责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在欧洲(当时几乎代表了整个世界)确立主权原则的基本体系。参见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3页。
Christopher C.Joyner,Arresting Impunity:The Case for Universal Jurisdiction in Brining War Criminals to Accountability,59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53(1996).
这一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莱比锡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都有体现。
Relative discussions,see:Irene Merker Rosenberg,Stump v.Sparkman:The Doctrine of Judicial Impunity,64 Virginia Law Review 833(1978);Bruce Baker,Twilight of impunity for Mrica''s Presidential Criminals,25 Third World Quarterly 1487(2004),etc.
Michael Haas,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Routledge,2008,pp.37—71.
“……申明对于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最严重犯罪,绝不能听之任之不予处罚,为有效惩治罪犯,必须通过国家一级采取措施并加强国际合作,决心使上述犯罪的罪犯不再逍遥法外,从而有助于预防这种犯罪,……”,U.N.Doc.A/CONF.183/9,as corrected by the proces—verbaux of 10 November 1998 and 12 July 1999,Preamble.
但是,《罗马规约》体系在得到一部分人支持的同时也遭到了很多强烈的批评。
Steffen Wirth,Immunity for Core Crimes?The ICJ’s Judgment in the Congo v.Belgium Case,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2,Vol.13,No.4,p.887.
Kingsley Chiedu MOShalu,Reconciling Fractured Societies:An African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Judicial Prosecutions,in Ramesh Thakur and Peter Malcontent(eds.),From Sovereign Impunity to International Accountability,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7,p.198.
Cees Flinterman,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Obstacle or Contribution to an Effective System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in Ramesh Thakur and Peter Malcontent(eds.),From Sovereign Impunity to International Accountability,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7,p.265.
Lorna McGregor,Torture and State Immunity:Deflecting Impunity,Distorting Sovereignty,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8,Vol.18,No.5,p.903.
Max Pensky,Amnesty on Trial:Impunity,Accountability,and the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1 Ethics&Global Politics 1 (2008).
人权委员会在2006年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替代。
See Text of the Resolution on Impunity Adopted by the U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at Its 61st Session,21 April 2005,chap.XVII,E/CN.4/2005/L.10/Add.17.
See,the speech of H.E.Judge Hisashi Owada,on“Fighting Impunity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Justi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European Initiative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Geneva,10 November 2008.etc.早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就讨论了有罪不罚的问题,Jean—Jacques Rousseau,Du Contrat Social(1762),Livre II,chapitre 5.
“Impunity tears at the social contract,encouraging an inherent instability as people lose faith in the collective institutions meant to protect their rights.”UNIFEM,Ending Impunity for Violence against Women,www.un.org.kh/attachments/061_08032007ending_violence_on_women_en.pdf
参见前注M.谢里夫·巴西奥尼书,第629页。
参见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7—78页。
参见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学说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220页。
参见徐爱国:《残缺之美的天赋人权说》,载《法制日报》2009年1月7日,第10版。
参见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参见前注M.谢里夫·巴西奥尼书,第586—587页。
参见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5卷第1期。
参见何志鹏:《非自然权利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参见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第8版),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9—33页。
不仅马克思主义对这种过于理想的自然权利学说有批评,功利主义也有完全不同的社会伦理的论证路径。参见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刘莘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3页。
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参见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何以可能》,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参见何志鹏:《人权的来源与基础探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
参见赵宗亮:《浅论国际人权的外在特征与内在精神》,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参见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7版),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4页。
Payam Akhavan,Beyond Impunity:C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Prevent Future Atrocities?,95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7(2001).
参见“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通过《罗马规约》修正案”,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12/c_12214419.htm.
Zsuzsanna Deen—Racsmány,A New Passport to Impunity?:Non—Extradition of Naturalized Citizens versus Criminal Justice,2 J Int Criminal Justice 761(2004).
例如,在前南特别国际刑事法庭(ICTY),试图起诉北约的努力都被消解、掩盖;而在国际法院提起的南斯拉夫联盟(或者塞尔维亚与黑山)诉北约诸国的案件也都被国际法院以缺乏管辖权而未能解决。
William A.Schabas,Balancing the Rights of the Accused with the Imperatives of Accountability,in Ramesh Thakur and Peter Malcontent(ed.),From Sovereign Impunity to International Accountability—The Search for Justice in a World of State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7,p.162.
参见阴建峰:《现代赦免制度论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参见夏楠:《赦免的困境——读〈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
参见王娜:《论赦免的本质》,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参见王娜:《国际法视野中的赦免理论之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不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是从社会功利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制度,那么不难看出,在“善”和“对”之间可能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异和矛盾。不应当用某些不可置疑和变通的原则来质疑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
参见鲁迅:《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坟》,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293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