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

  

  如果对网络侵权做细致考察,可以发现尽管其具体形态各异,但大体上是以下三类侵权:利用网络侵犯人格权、财产权等传统民事权利;利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利用网络非法侵入、利用病毒进行攻击毁损数据、窃取虚拟财产等。其中,利用网络侵犯人格权、财产权在本质上与通过其他方式侵犯上述民事权利并无不同;利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则属于知识产权的内容,一般以通过知识产权法加以规制为宜;黑客侵权其实就是非法侵入问题,其责任承担方式就是停止侵害;电脑病毒致感染数据库损害,构成对财产权的妨碍,应承担排除妨碍、停止侵害的责任;至于窃取虚拟财产,本质上也是对财产权的侵犯。可见,网络侵权的大多数问题,仍可藉由传统理论得到解决。
  从比较法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主流观点基本上也是对此持否定态度,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国家在民事基本法中规定网络侵权责任。相反,倒是已经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比如,经合组织OECD在1980年发布了《隐私权与个人资料跨境流通指导原则》,欧盟1995年制定了《个人数据保护指令》;美国制定了《国际安全港隐私保护原则》,香港制定了《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台湾制定了《计算机处理个人数据保护法》等。


  

  五、简要的结论


  

  网络侵权只是一种发生在特殊场所的侵权形式,尽管具有诸多不同于普通侵权的特点,对于传统侵权责任理论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远未达到形成根本性冲击的程度。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诸方面,整体上都不存在特别之处,因而很难说是一种新的侵权类别。学界在网络侵权责任立法中所表现出的理论勇气值得尊敬,但在网络尚处于不成型的发展阶段,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在作为民事基本法的《侵权责任法》中专门作为一种类型加以规定还言之过早。显然,在《侵权责任法》中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第三者责任的特殊性作出针对性规定,其他事务交由特别法进行规制更具合理性。因此,《侵权责任法》不将网络侵权作为一类侵权责任,而在”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一章中专辟一条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第三者责任的免责事由做出规定的做法不失稳健,值得赞赏。


【作者简介】
鲁晓明,广东商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1] 梁慧星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版侵权责任法学者建议稿没有规定网络侵权责任,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版学者建议稿和杨立新教授提出的《侵权责任法专家建议稿》则专门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以刘德良教授为首的北京邮电大学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提出了专门针对网络侵权的《网络侵权草案专家建议稿》,共9个条文。据笔者统计,在2009年上半年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作为侵权法研究重镇的中国人民法学院就举行了三场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应否在侵权责任法中类型化的规定网络侵权责任表现出的态度迥然不同。
[2] 张新宝:《网络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3] 参见郭明瑞等编著:《侵权行为法》,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杨立新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9页,第179-182页。
[4] 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0-91页。
[5] 这六个特征是:网上侵权的场所:互联网空间;责任承担者:加害人或网络服务者;侵害的对象:非物质形态的民事权益;损害后果:传播范围的不确定性;加害行为的证明:网页的不断更新;远程访问与链接的无限性:管辖权的确定。参见张新宝:《网络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258页。
[6] 刘惠荣:《虚拟财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7] 比如在杨丽娟诉宋祖德名誉侵权案中,原告诉称2007年2月至4月期间,宋祖德在其博客上发表了3篇文章,在文章中使用“垃圾”、“大便”、“丑八怪”等词语形容杨丽娟,并把其父的死因描写得十分离奇。然而,尽管原告出示了从宋祖德博客上下载的博文打印件,但由于法庭审理时三篇博文已不见踪迹,且被告宣称不记得是否写过这三篇文章,故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以原告无法证明这三篇文章来自被告博客为由,驳回了原告的主张。参见新快报2008年10月15日的报道。在浙江首例博客侵权案中,法院认为,原告陶女士所提供的以胡某名义所发的98篇博客尽管能证明其名誉遭受侵害,却并不能证明这98篇网络博客日志是本案被告所为,故驳回陶女士的诉讼请求。参见顾倩:《浙江首例博客名誉侵权案一审判决原告败诉》,载于《每日商报》,转引自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年8月2日的报道。
[8] 波利塔斯语,转引自张新宝:《新闻媒体侵权否认说》,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
[9] 王成:《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念及配置》,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10]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 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1] 相关观点参见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丛立先:《网络版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探论》,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5期。
[12] 参见肖晋进:《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载张民安主编《名誉侵权责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377页。
[13] 关于分类的论述,可参见蒋志培:《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法院关于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1日第3版;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王丽萍、步雷等:《信息时代隐私权保护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肖晋进:《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载张民安主编《名誉侵权责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377页。
[14] 参见肖晋进:《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载张民安主编《名誉侵权责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9页。
[15] 在1995年Stratton v. Prodigy一案中,法院认为Prodigy公司启用了审查筛查软件、BBS论坛规则并聘用了负责BBS讨论的版主形成了Prodigy公司的家长式定位,这种定位足以使其对BBS拥有充分的控制而使其应承担与报纸出版者一样的责任,法院因此判决Prodigy公司要对其用户在BBS上的侵权承担责任。
[16] DMCA第512节(d)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使用信息定位工具,包括目录、索引、路标或超文本链接,将用户引导或链接至存在侵权内容或行为的网站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赔偿责任,并且除了法院下达命令之外,不承担停止传输的义务。
[17] 即经营者在收到权利人通知以后,应当移除侵权内容或断开链接,否则将经营者视为明知侵权而仍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应与侵权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18] 即显而易见规则,当侵权事实至为明显,ISP“能够从中明显推出侵权行为的事实或状况”,而没有“迅速移除材料或屏蔽对它的访问,ISP构成帮助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参见王迁:《论“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及其侵权认定》,载于《法学》2006年第5期。
[19] 林宏坚、曾祥生:《论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中网络服务商的披露义务》,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1期。
[20] Zeran v. America Online,129 F. 3d 327, 328(4th Cir. 1997).
[21] 相关观点参见王迁:《论“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及其责任认定》,载《法学》2006年第5期;胡震远:《网络传播帮助者的侵权责任认定》,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3期。
[22] 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系列研讨会中,中国邮电大学的刘德良教授不止一次的提出上述观点。
[23] Roberts v. Ohio Permanente Med. Group, Inc.,668 N.E.2d 480, 485 (Ohio 1996).
[24]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25] 王丽萍、步雷等:《信息时代隐私权保护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251页。
[26] 袁雪石:《从艳照门事件看网络侵权民事法律规则的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4期。
[27] 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28] 张新宝:《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法治问题》,载于《法治论坛》2004年第1期。
[29] 刘德良:《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30]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