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五四宪法与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构建

五四宪法与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构建


薛剑符


【摘要】五四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及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治目标和制度体系,也实际地表达了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望。今天,中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中的基本要素都源自五四宪法,五四宪法奠定了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基础和总体框架。
【关键词】五四宪法;民主政治;人民民主;依法治国
【全文】
  

  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五四宪法则是这一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确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构建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框架,赋予并保障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和自由,即便是它曲折的实践,也仍然为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正视五四宪法的地位与作用,厘清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民主:五四宪法确定的政治目标


  

  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民主的原则贯串在整个五四宪法中。广泛民主基础上的人民制宪,宪法对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设定,以及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人民民主。五四宪法以人民民主为主旨,确立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


  

  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制定的宪法,制宪以民主原则为基础,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人民制宪使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本身成为人民当家做主的一次重要实践。首先,人民制宪体现在形成宪法草案的广泛讨论中。1954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宪法草案初稿。全国政协、地方单位和军事单位的领导机关开始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宪法草案初稿讨论,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了草案初稿的讨论。据统计,在这一阶段共有8000余人参与初稿草案的讨论,提出意见6000多条。据此,宪法草案初稿经宪法起草委员会修改补充,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其次,人民制宪体现在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中。自1954年6月14日起,据宪法起草委员会统计,共有152,387,987人参加了讨论,还不包括全国各省、市、县部分人大596万多代表(当时中国是五亿人口)。全民讨论历时近3个月,共提出了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1]。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这些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最后,人民制宪体现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草案的讨论中。从9月16日开始,全国人大代表对宪法草案和宪法草案报告进行了5天的反复讨论,9月20日,与会的1197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庄严地行使人民赋予的表决权,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可见,五四宪法的制宪过程是一次普法教育运动,也是人民民主的一次重要实践。虽然宪法的讨论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借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但是,鉴于当时的国情基础,这是宣传和普及宪法的一种必要方式,就广大民众来说,当时还需要动员民主、引导民主和给予民主。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