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和平理念的实践与人文精神的复兴——追忆马鹤凌先生

  2,两岸和平中立区构想
  拙文《论现代宪政体制中政党与政党制度建构——兼论中国国民党改革与台湾 “现代政党制度” 建构的意义(一个远距离外部视角的透析) 》引论中提出:“两岸政党政治(含政府)交流可以循两条径路开展:一是回复抗战胜利后多党政治协商,共商中华民国宪法与国家建构的那个”历史原点“,为未来两岸政治关系建构”澄清历史,面向未来“ 铺陈开来,并进行两岸和平体系或”台湾永久和平中立区“建构等课题的探索;二是进行两岸政府与政党双向对话,共同探索”经济共同体“ 建构,走欧盟模式的可能与可行性,并扩大和落实两岸经济社会交流互惠,造福两岸人民。
  为此,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本质与可能最佳的存在状态/形式,及其不同的两岸政治关系势向/形式选择的结果等, 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解析与比较鉴别。
  首先,对于台湾激进的“分立/出走论”者而言,因为其触及了“两岸关系的实质底线”即:一方面,分裂的台海对峙的现状之所以可以存在,其条件固然是介乎两岸之间的力量平衡(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仍然存在。其前景虽呈现某种不确定与模糊情态,但似乎又给人一种“确定的遥想与肯定感”:两岸终究是一家,终究都是中国人。而且,关键在于台海无事,没有即刻的战争威胁与名义实质脱离所可能引致的危险。另一方面,正是两岸存在着“政治争议”的“不确定”问题,而争议本身却预示/暗涵着“确定的联系”与“实质性历史关联”。不管是两岸长期的政治秉持,还是台湾主流民意的根据;以及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认同”等等,都表明这一状态及其背后内在的意涵或“底线所在”:分立是可以容忍与一定程度被接受/承认的(如现状维持);但大陆中国显然不可能莫视和接受:台湾彻底无条件分裂和“走出去”! 更不可能容忍与接受台湾作为“一个敌国”存在,并成为外部国际势力“遏制”中华振兴与崛起的“桥头堡”。这就是当代两岸关系的“底线与本质”所在。由此可见,马老在其《遗嘱》中强调“救台、兴中、平世乱、策进大同”的遗志,是有其深刻意涵与远见卓识的。
  换言之,台海现状就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台湾作为一个“分立与中立”的存在,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就实际意义上,台湾作为连接大陆中国与世界的一个“桥梁”存在,又是有益的。但是大陆中国绝不可能容忍一个与外部世界结盟而又直接“威胁着”或“遏制”大陆国家安全的台湾的“独立存在”。
  如果“台海和平中立区”的构想,可以通过台湾方面的善意努力与推动,而又在作必要的政治法律承诺(如在两岸和平立法中规范;或朝宣示台湾和平宪法目标建构方向努力等等)和作两岸政治对话协商的推动等。那么,可以超越当前两岸政治与意识形态对立分歧和冲突的局限,而从致力于两岸永久和平与共同安全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两岸各种关系的政治协商与法治化制度/体系建构。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