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以上记载潜含着一条重要线索:子思学派很可能是先秦儒学思想向法家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学派。然而,子思学派及子思--尸子--商鞅这层重要的师承关系却未受到后人的重视。如郭沫若认为商鞅是李悝的学生,而绝不言及尸子或子思。[17]杨鹤皋亦认为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曾就学于李悝。[18]所谓商鞅就学于李悝之说,先秦史书并未见有关记载。《晋书•
刑法志》亦仅云:“(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唐律疏议》卷一云:“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刑典,选《法经》六篇……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均未言及商鞅直接就学于李悝一事。
因此,探讨子思学派的思想特色,可能是洞晰儒家思想如何向法家思想演化及法家思想源流的一个关键。然而,鉴于有关反映子思学派的完整文献在后世大多亡佚,现存的一些零散篇章(如由后人辑佚的《子思子》)在后世疑古思潮影响下,未曾受到学界重视,目前为止学界有关子思学派思想的系统研究亦不多见。与此同时,学界探讨先秦法律思想史及法家思想源流时,基本上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学派。[19]如,梁启超即只认为:“法家者,儒道墨三家之末流嬗变汇合而成者也。其所受于儒家者何耶?儒家言正名定分,欲使名分为具体的表现,势必以礼数区别之……韩非以荀子弟子而为法家大师,其渊源所导,盖较然矣。”[20]有关法家思想的儒家渊源,其它学者也一般只提及荀子、吴起或子夏等人,子思学派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淡忘。[21]这位曾对后世儒学与法家同样可能有过重大影响的领军人物未曾引起后人研究的足够注意。故而,探讨子思学派的思想特征,对了解与明晰先秦法家思想的源流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子思学派的文献问题
子思学派的思想主要汇录在《子思子》中,其中既有子思本人的言说,也包括子思门人对之的阐述。《汉书•艺文志》曾云:“《子思》二十三篇。”《子思子》中的许多内容后世逐渐亡佚。但至少到宋代,《子思子》尚有余存,如《隋书•经籍三•子经志》云:“《子思子》七卷。”《宋史•艺文志四》亦云:“《子思子》七卷。”《子思子》的真伪问题在疑古思潮影响下显得复杂起来。然而,《隋书•音乐志上》引梁人沈约之说:“《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自《子思子》。”按黄以周考证,《意林》所录《子思子》有合于《表记》者一条;《文选注》所引《子思子》有合于《表记》者一条,合于《缁衣》者一条;《太平御览》所引《子思子》合于《缁衣》者二条。[22]如,《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引《子思子》:“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见于《表记》。《后汉书•朱穆传》注引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23]此文出自于《中庸》。《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云:(公孙弘)乃上书曰:“臣闻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索隐》案:此语出《子思子》,今见《礼记•中庸》篇。《史记》亦云:子思作《中庸》。[24]则沈约以上一说当可信。关于子思子与《礼记•表记》的关系,在《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索隐》曾谓:然此语本出子思子,见今《礼•表记》,作“薄”,故郑玄注云“文,尊卑之差也。薄,苟习文法,不悃诚也”。
《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均汇录于《礼记》,关于其内容特征及思想来源,后人有过如下评判:《荀子》批评子思托名孔子,造作语录,“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郑玄《三礼目录》说:“子思作《中庸》,以昭明圣祖之德。”《孔丛子•公仪篇》载鲁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正其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这反映了子思在其著作中记述许多孔子的话,由于孔子这些话世无述闻,当时有人怀疑是子思自己的话。姜广辉认为,《礼记》中的《中庸》、《缁衣》、《表记》、《坊记》四篇就是属于这类著作。《缁衣》等四篇的特点是每篇全部或大部系引用孔子之语。可能正因为载有孔子的许多话,此四篇被收入《礼记》之中。[25]因此,《礼记》中的这四篇(即《中庸》、《表记》、《坊记》及《缁衣》)在记述孔子言行的同时,不可避免反映子思及其学派的思想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