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述评*
舒国滢
【全文】
一、 拉德布鲁赫生平与著作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1878年11月21日生于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Lübeck)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于1884年进入布塞纽斯博士文科中学(das Progymnasium von Dr. Bussenius)预科班上学。1892-1898年从预科班四年级转入“卡塔琳娜”文科中学(Gymnasium Katherineum)高年级班(五年级)学习。1898年春季,以“甲等全优”(primus omnium)的成绩获得文科中学毕业证。同年夏季,作为法科学生入慕尼黑大学学习。1898-1900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3个学期。1900-190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2个学期。5月20日,在柏林高等(上诉)法院以“良好”成绩通过第一次法学国家考试。获法院候补司法官资格。1901-1902年在吕贝克任候补司法官。其间,利用休假到柏林参加了由弗朗茨·冯·李斯特主持的
刑法研讨班,准备博士论文。1902年5月13日,以优秀(magna cum laude)成绩通过博士口试,获博士学位。1903年12月16日,经尔·冯·利林塔尔(Karl von Lilienthal)的推荐和招聘在海德堡获教授资格。1905年10月1日起,他开始负责管理海德堡法律系图书馆。1906年夏季学期,在曼海姆商事高等学院(Handelshochschule Mannheim)受聘授课。1907年9月28日,与琳娜·格茨(Lina G?tz)结婚(1908年离婚)。同年当选海德堡市行政委员会(Heidelberge Stadtverorneten-Versammlung)的民主委员。1910年2月,由巴登邦弗里德里希大公二世委任为编制外副教授。1910-1914年担任海德堡市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及孤儿事务委员会成员。1913年8月,在苏黎世参加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的葬礼和纪念会。1914年3月,应聘担任柯尼斯堡大学(Universit?t K?nigsberg)编制内的副教授。1915年应征担任红十字会志愿兵。同年11月9日,拉德布鲁赫与柳迪娅·申克(Lydia Schenk)结婚。1915年-1918年服兵役。先在海德堡接受军事训练,然后出兵上阿尔萨斯(Ober-Elsass),此后出兵瓦伏尔平原(Woevre-Ebene)。在里堡(Libau,勒特兰Lettland)接受军官培训。1918年7月,担任少尉(Leutnant)。1919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同年10月1日起任基尔大学(Kiel)正教授。1920年当选为德国议会民主党议员党团(die Fraktion der Mehrheitssozialisten des Deutschen Reichstags)成员。在海德堡参与修订新社会民主党党纲(1925年发表)。同年3月13-19日,于卡普政变(Kapp-Putsches)期间在基尔遭拘禁[1]。后担任德国国民议会
宪法制定委员会委员(Mitglied der Verfassunggebenden)。1921年10月26日,任命为维尔特内阁(Kabinett Wirth)司法部长。1922年负责起草《保卫共和国法》、《关于陪审员和陪审法官补偿法》、《关于妇女任司法官与职业法官特准法》。10月,负责起草《德意志通用刑法典草案》。11月23日,在维尔特内阁倒台后,返回基尔大学担任教职。1923年8月13日,再次接手斯特来斯曼(Stresemann)第一届和第二届内阁司法部。在11月份退出斯特来斯曼内阁后,再次回基尔大学任教授。1926年8月11日,在议会发表纪念
宪法日演讲(《共和国的义务论》)。秋天,受海德堡大学招聘。11月13日,在海德堡发表就职演讲《法律上的人》。1928年回绝汉堡大学的聘请。1929年1月23日起,担任布鲁赫扎尔男性监狱顾问(Beirat der Bruchsaler Strafanstalten)。1931年回绝柏林大学的聘请。1933年5月9日,巴登邦(纳粹)当局被解除公职。1934年被迫回绝国外的聘任和邀请(考纳斯大学[Kaunas]、纽约大学、苏黎世大学、里昂大学)。1935-1936年作为牛津大学大学院客座研究员,在牛津大学访学一年。1938年11月21日,东京商科大学(一桥大学)出版其60周岁祝寿论文集。1939年3月22日,其女儿蕾娜特·拉德布鲁赫(Renate Radbruch)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雪崩事故中遇难。1942年12月6日,儿子安塞尔姆·拉德布鲁赫(Anselm Radbruch)担任少尉在东部前线严重受伤后死亡。1945年9月7日,拉德布鲁赫恢复教职并担任海德堡大学法学院院长。1948年7月13日,告别(教坛)演讲。7月14日,重新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1月21日,举行70寿辰纪念,同时被授予海德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出版祝寿论文集《文化哲学与法哲学论稿》。入选海德堡科学院。1949年11月21日,拉德布鲁赫突发心肌梗塞,11月23日在海德堡逝世。
拉德布鲁赫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作品有:《论堕胎》(与格罗特雅恩合写,1921年版);《法律智慧警句集》(阿图尔·考夫曼编,1963年版);《论启蒙时代的崇高精神:人道主义和共济会主义之思想史论稿》(拉德布鲁赫编,1948年版);《法学导论》(1910年);《论
刑法的优雅:
刑法史研究十四题》(1938年);《作为难题的新教团契》(1927年);《德意志通用刑法典草案》(1922年,1952年版);《保罗·约翰·安塞尔姆·冯·费尔巴哈:一个法学家的生平》,(1934年版);《费尔巴哈纪念演说以及3篇学术遗稿》(1952年版);《特奥多尔·冯塔纳,抑或怀疑与信仰》(1945年);《法西斯主义刑法》(1933年);《助产与刑法》(1907年版);《英国法的精神》(1946年);《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1946年);《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天主教会》(1950年);《人物与思想》(1944年);《犯罪史》(与亨·格文纳合著,1951年版);《法哲学纲要》(1914年版);《行为概念:其对
刑法体系的意义——兼谈法学体系论》(1904年版);《心灵之路:我的生活片段》(1951年);《你们诸位年轻的法律学生!》(1919年版);《司法漫画》(1947年);《法律警句集要:致安塞尔姆的格言集》(1954年);《社会主义文化论》(1922年);《法律思维中的分类概念和秩序概念》(1938年);《超越马克思主义?》(1926年);《法律上的人》(1927年版);《法律上的人:有关法的基本问题的报告和文章选集》(弗里茨·冯·希佩尔负责整理,1957年版);《作为法律思维形式的事物的本性》(1948年版);《
刑法改革和民族社会主义》(1933年);《法理念的难题》(1924年);《1932年版卡尔五世刑事法院规则》(拉德布鲁赫注释,1939-1940年版);《论这场战争的哲学》(1917年);《监禁心理学》(1911年);《论法的宗教哲学》(1919年);《共和国的义务论》(1926年);《法理念与法的质料》,(1923-1924年);《共和国司法部的荣誉和终结》(1948年);《罗马法与革命》(1919年版);《司法:格尔利茨纲领释义》(1922年);《法哲学》(1932年版);《法哲学补遗》(1973年8版);《法哲学和法律实务》(1932年);《社会民族国家中的法》(1919年);《作为法律创造的法学:议法律方法之争论》(1905年);《社会主义与文化》(1919年);《作为学科的公民教育》(1948年);《19世纪的三本刑法学教科书》(1949年);《公民课程的任务》(1924年);《论犯罪学体系》(1930年);《信仰犯》(1924年);《1928年8月11日共和国政府庆典上的宪法演讲》(1928年);《法哲学入门》(1947年版);《拉德布鲁赫全集》(阿图尔·考夫曼编,20卷本,1987年以后)。
二、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哲学概要
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是一个论题广泛的开放体系。这一点可以通过其著名的《法哲学》(1932年3版,1983年9版,1999年由Ralf Dreier和Stanley L.Paulson编学生版)所讨论的内容予以证明。在这本被誉为“最后的古典法哲学”[2]著作中,拉德布鲁赫不仅研究了现实与价值、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法与习俗、法的目的、法的效力等传统法哲学课题,而且还讨论了法的历史哲学、法的宗教哲学、法律人(Rechtsmenschen)的心理学、法美学、法学逻辑以及公法与私法、人格、所有权、契约、婚姻、继承权、
刑法、死刑、赦免、诉讼、法治国、教会法、国际法、战争等等问题[3]。当然,这个法哲学之精髓(至少在拉德布鲁赫的早期思想中)表现为一个三元体系(trialistisches System)的“价值相对主义”。
拉德布鲁赫认为,任何科学至少要能够做到三个方面的事情:首先,它能够根据体系的完整性展开可能的价值评价;其次,它能够阐明实现价值评价的手段及由此而确定的推导过程;第三,它能够揭示任何价值评价立场的世界观的前提条件[4]。依此标准,他从法概念的定义出发来建构自己的法哲学体系。
他在1932年版的《法哲学》中将“法概念”界定为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关涉价值的现实的概念,它具有为价值服务的意思。法就是具有为法价值、法理念服务这个意思的现实。因此,法概念是指向法理念的。”[5]在1947年的《法哲学入门》中,拉德布鲁赫更为简括地指出:“法是具有把法理念转化为现实这个意思的东西。”[6]
拉德布鲁赫的法概念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两个特性。首先,它不是实证主义的。实证主义法概念的意思是说:法是只要形式上正确发布,而不管其内容善恶都是法。与此相反,拉德布鲁赫强调:法律只有当其关涉正义时,只有当它以正义为取向时,才具有法质(Rechtsqualit?t)。其次,拉德布鲁赫的法概念也不是自然法意义上的,因为“正确法”(richtiges Recht)与绝对的法价值——正义还不可相提并论。法尽管必须以法理念为取向,但法与法理念之间并不完全协调一致时,它仍不失为是法。按照拉德布鲁赫的看法,现实中所存在的只有“近似的”(ann?herungsweise)正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