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 ——以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环境法律观为中心

  最后,在刑法方面,它对环境的保护则离题更远。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危害环境犯罪 立法在保护法益的规定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概念,少数国家的立法虽然在 犯罪构成要件有所突破,但是保护法益还是如旧(如日本的《公害罪法》)。刑法对环境 保护的局限还在于没有针对危害环境行为的刑罚措施。即使可以运用刑法有关于危害公 共安全以及破坏自然资源犯罪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与环境利益只有相关的关联性而没 有直接的目的性。⑤(注:以中国1997年新修改的《刑法》第338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污 染事故罪”为例,构成该罪必须同时具备“违反国家规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的行为 ,以及“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的犯罪情节。)在刑法看来,犯罪是行为人对他人权利的一种严重侵害的现象。当这 种侵害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时即可以刑罚制裁,以实现社会的公平。而依 传统价值观,环境利益只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人之上的不能独立存在的利益,环境是人 类共有的财产,它不存在为个人所享有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传统刑法所确立的犯罪中 ,如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虽然它们与环境利益间接关联,但是其 性质与环境利益截然不同,这两类犯罪所侵害的客体同为存在于“人”基础之上的社会 关系。
  那么,用传统法的方法能否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呢?什么才是环保的真正目的和对 象,究竟环保对动物、植物和自然的保护是否以它们本身为目的?或者终究只是着眼于 它们对人类的用处?
  德国学者叶瑟认为:“刑事政策上最重要的一项基本规定,是将环境刑法从行政法的 附属范围提出,并将它放进主刑法之内。因为,如此一来,也给一般的环境意识带来一 项讯号:环境犯罪不是单纯的违反秩序而是真正的刑事犯罪,只与伤害,偷窃或诈欺一 样可非难”。他进一步指出,“就环境刑法的保护目的来说,环境刑法之独立于行政法 之外,也是饶有意义的。因为,这一来就很清楚,环境刑法不是只为了保障环境行政法 ,不是只关系着环境行政法的管理、分配与秩序问题,而是把人类的自然生活空间里的 种种生态情形,比如特别是水、空气、某些风景区,以及动物和植物世界,视为应予保 护的法益,即使间接地是以保护人类及其健康为目的”。
  针对环境立法的目的问题,叶瑟还指出:“从法律史的回顾来看,答案显然得从片面 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方向来找寻。比如,西元前17世纪,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之禁止 过度使用牲畜,与其说是关心动物的健康(遑论该牲畜的健康),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它们 的工作能力。同样的,罗马法律之处罚任意宰杀牲畜,也显然不是出于真正的动物保护 ,而是因为农业上的利用价值受到损害。类似的,早期中古世纪时的城市法也都只有在 人类物质利益凑巧与某些环境资源的维护与助长一致之处,才有某种环保可言:比如所 谓‘禁猎期’的设定。另外,城市法里对垃圾处理及水域保护的规定,也不是以自然资 源如某一特定景观本身或某一河流本身的保护为目的,而是为了保护或改善人类的生活 条件。类似的,1871年的普鲁士帝国刑法所以将虐待动物列入第360条第13款,也是以 人类为中心的,主要不是在关心动物本身,而是关心人对动物的同情:它所要阻止的祸 害,不是动物所受的折磨,而是人在目睹动物受苦时的感情挫伤。可以说,保护动物只 是以保护人类为目的的”。[2]
  所以,在运用法律对应环境问题方面,传统部门法只能在遵循原有的法律原则和法律 制度的条件下,针对因环境问题产生和带来的新的社会关系对法律规范作出调整或规定 例外,以弥补传统部门法调整对象的不足。由于传统法律在其基本理念上就缺乏对环境 利益保护的思想,以致于传统法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只能以保护人类的权益和利益为主 ,环境的利益在此只能作为人类利益的“反射利益”而间接的受到保护。即使在某些称 之为“环境法”或“环境保护规范”的立法中,由于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不知不觉地受 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这种类型的环境立法的形式与实质意义上的环 境法的目的不相符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法理学根源就在于传统法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 类中心主义伦理道德观的基础之上,它所强调的是人类利益优先,而将人类以外的其他 物质只作为人类利益的客体来看待。
  综上所述,传统部门法不合环境保护目的性的根源在于传统的伦理观对自然和环境之 固有价值认识的缺陷,它们是现代环境法得以兴起的法律缺陷的根源。
  二、生态中心主义的勃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始终将自然观、认识论、人生观和伦理观融为一体。与西方伦理 观相比较,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具有浓厚的自然和环境色彩,例如“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儒家和道家思想都丰涵着浓厚的生态伦理观,《易经》还 强调了“万物含生”的生态科学思想。①(注:例如,儒家思想认为:万物相育而不相 害。道家思想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体的,还有孟轲对生物资 源有关“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自然保存观;荀况的“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禁发思想和控制自然保持持续发展观;庄子的“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的生态哲学思想。)与此相反,在西方过去2000年的哲学(伦理学)理论中, 几乎没有象中国古代哲学那样的环境思想。从柏拉图时代开始,西方哲学所强调的就是 “灵性的提升”,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想世界的翻版,因此比较轻视现实世界。到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更使西方世界产生了征服万物和自然的雄心,以至于环境问 题接踵而来,甚至开始动摇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到本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家才开始关 注人与环境关系的伦理,并且伴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进程,环境伦理的理念进一步地发 展并对环境立法产生重要影响。
  1.环境伦理道德观: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石
  一般认为,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先驱者是曾任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后赴德国的艾庞兹 ,他在1894年发表了题为“人类与兽类的伦理关系”的论文,从心理学、伦理学的角度 简要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假说”。他认为,宗教(基督教)的基础源于人类中心主义 ,并对《创世纪》记述的人类征服地球的行为予以了批判。[3]
  本世纪初叶,法国伟人阿尔贝特·史怀哲博士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道德观。他认为 ,动物保护运动从欧洲哲学那里得不到什么支持。这是因为同情动物的行为是与理性伦 理无关的多愁善感,它只有很次要的意义。哲学应当使伦理学成为一种能实行的义务和 命令的规则化体系。如果只承认爱人的原则,伦理就不可规则化,如果把爱扩大到一切 动物,就会承认伦理的范围是无限的。所以,“为爱一切动物的伦理学制定细则,这是 当代的艰巨任务”。[4]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