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 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88页。
参见:同上,第443页。
克拉夫特著:《维也纳学派》,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63页。
同注12,第188页。
同注21,第164页。这个观点与休谟的思想一脉相承。参见: 休谟 著:《人性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 ,第573-574页。
参见:同注14,第68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306页。
同注14,第19页。
同上,第71-73页。
同上,第73—74页,第81页。
张世英 著:《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4,185页。
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转引自: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66页。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 著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3-54页。
参见:同注29,第48-49页。
海德格尔 著,陈嘉映、王庆节 合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版,第251,254页。
参见:同注29,第78-79页。
同上,第41页。
同上,第1-2,12,46页。
同注29,第170-171页。其实这也是庄子哲学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
参见: 阿图尔.考夫曼 著,米健 译:《后现代法哲学——告别演讲》,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第182页。
同注29,第190-191。
同注29,第185页。
参见:同注39,第28页,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