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宪法原则内容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就是
宪法原则并没有获得逻辑上的精确定义,宪法学对
宪法原则的研究通常表现出与对其他宪法学范畴不一致的研究倾向,即一般很少从概念或者是定义入手来解释
宪法原则。从逻辑上来看,传统宪法学对
宪法原则的研究只满足了“
宪法原则有哪些”的问题,而没有解决“
宪法原则是什么”的问题,至于说“
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以及“
宪法原则为什么应该如此”、“
宪法原则有什么用”等等这些深层次的
宪法问题更难进入宪法学者的研究视野。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有宪法学理论研究水准不高、学科研究规范性不够的问题,也有方法落后、确实无法解决
宪法原则的精确定义问题等。依作者管见,用传统的概念分析方法来研究
宪法原则确实存在许多理论障碍,原因之一就是
宪法原则并没有对应的客观社会现象存在,而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设计,因此,依靠特征描述确实无法准确地表现
宪法原则的内涵。
宪法原则实质上是一种价值现象,而不是可以脱离价值构造而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对作为以价值形态存在的
宪法原则的解释必须要运用有效的价值分析手段,而不能依靠简单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方式。
作者认为,解释以价值形态存在的宪法原则[210]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应当是“
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而不是“
宪法原则是什么”。而在解释以事实形态存在的
宪法时首要的问题则应当是“宪法是什么”,[211]然后才能够依照逻辑递进关系来回答“
宪法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分析方法应当是区分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的最重要的尺度。
“
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实质上解决的是作为价值现象而存在的
宪法原则的确定性问题。而要科学地回答“
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必须解决
宪法原则的正当性问题,也就是说“
宪法原则为什么应该如此”。在解决了
宪法原则确定性、正当性的基础上,
宪法原则作为一种价值设计的效用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种缺少效用的价值设计必然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
宪法原则的有效性,即“
宪法原则有什么用”也是研究
宪法原则时不得不涉及的问题。
三、
宪法原则概念的表现形式
“
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难题。这两个问题虽然性质不一样,前者是价值判断问题,后者是方法论问题,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回答“
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方法直接影响到问题的答案。
在解析“
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逻辑上的核心问题在于怎样寻找“应该”。很显然,在法学研究中,“应该”问题通常是被作为“应然性”问题来看待的。但是,在传统法哲学中,“应然”是与“实然”相对应的范畴,但是,却没有区分“应然”与“实然”两个范畴可以适用的问题领域。其实,“应然”与“实然”如果同时对一个被评价对象适用,那么,这个被评价对象必然是实际中存在的客观社会现象,因为“实然”是对一种事实作出的肯定性判断。当然,这种实际存在着的客观社会现象也存在着一个理想形式问题,因此,在逻辑上就产生了“应然”价值判断问题。如对
宪法和法律就可以产生如下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实然的
宪法”与“应然的
宪法”、“实然的法律”与“应然的法律”。但对于价值现象,则不存在“实然性判断”问题。因为价值现象是主观的,不存在确定性的结构,只能依赖于价值上的构造,因此,只能产生“应然的
宪法原则”这样的价值判断,而不可能存在“实然的
宪法原则”这样的事实判断,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价值现象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价值体,如果“实然的
宪法原则”这样的判断能存在,就意味着
宪法原则的价值构造是无矛盾的,而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价值论的。对于“应然的
宪法原则”这样的价值判断在逻辑上当然存在着一个正当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回答“应然的
宪法原则”这样的价值判断的根据,即“
宪法原则为什么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