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积极构建“一节、一坛、一市场”的畲族文化交流平台。全面提升“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活动品牌,不断扩大提升“中国畲乡三月三”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构建畲族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筹划举办“中华畲族文化论坛”,定期开展畲族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出版文化研究成果,着力构建畲族文化学术交流平台;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创意园建设,积极打造“全国少数民族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市场”,构建畲族对外联系的经济交流平台;加强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设立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基地,丰富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合作领域;着力实施畲族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加快促进畲族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扩大景宁畲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第五节 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加快文化事业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促进城乡文化市场有序发展。推进基层文化发展,扶持建立各类民间自办文化组织,活跃群众文化。着力提升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水平,完成全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健康引导社会舆论有序发展。建立建全民族竞技体育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提升民族体育竞技水平,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广群众健身活动。

第六章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社会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 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强化基础教育。建立幼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完成城北中学扩建、外舍小学和张村小学新建,形成小学教育逐步向中心乡镇集聚,初中教育基本集中在县城,高中教育集中在县城的教育布局。实现贫困家庭子女零费用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机会。至2015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9%以上,学前三年入学率提高到95%,初升高入学率保持在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
  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升教育集团办学实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继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改善教育装备,推进教育事业“精细化”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着力实施教育提升“十大工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强县。
  专栏 8 教育提升“十大工程”

序号

内 容

1

集团化办学工程

2

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

3

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工程

4

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程

5

品牌学校和特色学校提升工程

6

学前教育拓展工程

7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工程

8

教学质量优质工程

9

民族教育示范工程

10

行为规范示范工程


  建立健全现代教育体系。制定职业教育发展专项政策,加快职业实验实训、再就业培训中心等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培育发展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加大“双证制”教育和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快发展成人教育,促进发展特殊教育,深入干部教育培训改革,优化整合教育培训办学资源,建成集教育培训和干部培训于一体的成人教育中心,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推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节 大力提高卫生医疗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工作,加快建设民族医院,推进民族医药事业壮大发展,加强中医学科建设,挖掘中医中药、畲医畲药精华,发展中医特色专科门诊,切实提高综合医疗服务能力。至2015年,提升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村卫生室达到93家,争创省级卫生强县。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严格执行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更加重视妇幼保健,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医疗质量和职业卫生监管力度,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强重点行业高危人群疾病预防,开展农民健康体检,提高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基层卫生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至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加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积极培养和引进县级学科带头人,提升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县级医院卫技人员按等级医院标准配备。深化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2+X”改革,建立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多渠道就业保障体系。多元开发就业岗位,深入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收入农民就业,基本完成全县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吸纳城乡劳动人口就业。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和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营造和谐就业氛围。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鼓励开办小型连锁超市、产品经销等流通业和服务业,实现以培训助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十二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制度完善、管理科学、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就医“一卡通”。平稳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继续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加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进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加强乡镇村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构筑新型救助体系。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为支撑,其他社会帮扶和救助为补充,保障标准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和低保家庭定期复核机制。完善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对象集中供养体系,加快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敬老院等设施建设。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以上。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旧城改造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第四节 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从发达地区引进人才,鼓励县外企业在景宁兴办高技术企业或联合设立研究机构,邀请专家学者为景宁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鼓励外地专业技术人员来景宁进行技术投资、技术入股或者技术承包。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对帮扶制度,推进政府、企业、农村与科研院校多方位合作,加大畲族特色研究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省级部门、发达地区相关部门与景宁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机制。
  着力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第二批项目,加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和融资担保。重点在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培育及深加工等领域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奖励面和奖励额度,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加大科普经费保障力度,积极鼓励多元化社会资金投入和支持科普事业,积极创建浙江省科普示范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县”。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重点在阀门制造、汽摩配、畲药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发一批有市场竞争力、有自主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块状特色行业创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或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发展民营科技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鼓励企业在高效农业等领域创新发展。

第五节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居)委直选制度,深化村务公开,推进城乡社区民主共建。加强政府民主建设,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加快实现政府机构组织和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价格、城乡规划公开听证会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参政议政,保障居民合法权利。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信用建设,提高政府、企业和个人信誉程度。强化司法监督,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和预防,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加大民主法制村建设,建设“法治畲乡”。
  优化社会管理方式。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多元化服务”,加快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社会管理职能向基层自治组织延伸,形成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按照“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求,落实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畲汉一家亲局面。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培育引导和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的城乡社区管理体系。加强对“虚拟社会”管理,改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深化“平安景宁”建设。建立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县乡两级综治委(办)、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畅通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渠道,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共安全的预防预警、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落实责任考评、督查通报等制度。加强科学执法,切实依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地民情、实情和习俗进行科学决策,促进社会和谐。

第七章 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发展支撑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推进四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交通道路网。努力构建“一高二纵一横一连四通道”公路交通主骨架,提高公路网密度和等级。全面完成龙丽温(泰)高速公路云景段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景文段,全面融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实现接轨温州,对接海西区发展。实施省道提升工程,完成52省道岚头岭段改建,争取实施56省道改建工程(文成西坑至景宁)、52省道景宁县城过境段。完善县道建设,完成沙湾交见圩至龙泉叶村改建工程,实施庆景青公路景宁大均至交溪口段,争取实施家地至庆元上店段公路。完善县内农村公路网,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加快金钟大桥等库区、景区交通设施建设,完成丽水水阁至民族工业园公路建设。
  完善公共交通和站场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客货运一体化建设,建成县客运交通服务中心,建设乡镇客货运一体站,增加农村客运班次,适时开通“康庄小巴”,提高农村客货运能力,至2015年,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争取达到90%以上。加强公路养护设施及基层运管站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投入,提高公路养护能力,适时启动重点景区运管站建设。加快港航中心建设,完成航道、航标、安保监控设备、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实施好水上康庄工程,继续推进瓯江小溪流域撤渡建桥。

第二节 建设水利设施网络


  加强防洪抗旱体系建设,推进“强塘固房”工程实施。继续实施瓯江干堤加固、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和病险山塘水库整治除险加固,重点实施沙湾、梧桐、九龙朱山西岙堤防工程,完成标溪港家地雁溪河段、飞云江源头北溪、白鹤、东坑等河道治理,完成鹤溪城南段堤防、丽景民族工业园龙舌溪改河等工程,基本解决堤防、山塘安全隐患。提升城市防洪功能,加强基层防汛防旱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继续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结合农业“两区”建设,推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城乡饮用水源保障工程,完成沙湾、东坑、英川等重点集镇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外舍新区、下山移民安置点、丽景民族工业园区等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系统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第三节 强化能源供应网络


  按照“适度超前、积极平衡”的要求,不断完善输电网线路,深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与建设,完成220kV鹤溪--松源输变电线路工程、220kV鹤溪增容工程、500kV松阳至文成线路工程和城区10kV配电网工程改造与建设,加快建成沙湾110kV、大漈35kV输变电工程,争取实施东坑何村110kV输变电工程,完成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完善提升电源点建设,加快大均电站梯级开发,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适时开展风能新能源资源调查、勘探和研究工作。积极推广天然气运用,合理预留城市燃气管道,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应用,建设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

第四节 构建信息服务网络


  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结合城市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抓好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全县统一的公共交换与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力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和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建设,着力推进数字电视惠民工程;健全完善电子政务网、电子商务网、电子社区网、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等工程,实现重点行业信息化提升;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信息通信网,重点做好工业园区、居民小区和农村的综合规划,实现光纤进企业、社区和农村;推进城乡基础测绘事业发展,完善景宁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八章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构筑绿色屏障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