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加快城乡统筹,建设美丽畲乡
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构建“一城三片”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主体功能区开发,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节 积极培育中心县城
构建县城两区发展格局。以老城区和外舍新区为主体,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协调带动大均、澄照及梅歧发展,打造大均成为县城“后花园”,建设澄照成为县城拓展区,强化梅歧水源保护,优化整体功能布局。至2015年,力争县城人口规模达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4.8平方公里。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具有浓郁畲乡风情的鹤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加快向张村、双后降一带延伸,积极改造“城中村”,建设畲族特色街、主题公园。推进城北区块与外舍新区融合发展,迁建城北110kV输变电工程,优化入城景观工程建设。推进城西包凤区块、水果队区块开发前期,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外舍新区开发,构筑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山地新区格局。加快推进外舍防护工程建设,加大外舍低丘缓坡开发力度,着力实施外舍新区道路框架建设,积极推进市政配套设施开发,全面实现老城区与外舍新区融合发展。着力完成外舍移民安置点建设,加快推进外舍新区居住功能开发,加大外舍复合产业区开发力度,实现外舍新区人口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区人居、服务和创业环境,吸引各种创新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强化城区基础设施保障。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鹤溪南路步行街改造、浮丘路南段延伸,争取实施人民广场、人民路南段延伸、玄坛殿隧道、外舍景观大桥、外舍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工程,不断提高城市基础保障能力。强化县城居住功能。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完成旧城拆迁安置点工程和环城东路、人民北路拓宽房屋拆迁工程,加快建设金园丽景住宅小区、鑫景商城,推进县城双后降及县城周边地区移民安置点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新建公共停车场、多厅影院、规划展览馆、民族青少年宫(科技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区生态环境优化。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美化县城卫生环境,积极争创“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完成石印山公园改造,建成茶山公园、寨山城市森林公园,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优化城市综合管理。稳步推进鹤溪镇撤镇建街道发展,形成县城管理新体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建筑风貌和功能布局,加大城市规划执行力度,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有序发展。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机制,以政府资金建设为引导,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实现城市多元化发展。完善提升“数字城管”网络,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努力破解县城停车难问题。实施城市小区物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率和质量。
第二节 统筹推进三片发展
加快东北库区经济片发展。以渤海、九龙为中心,强化库区发展引领,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产业为重点,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实施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完善库区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库区通行难问题,加快梅坑、西岙等人口产业集聚点建设,提升库区村庄垃圾、污水等处理能力。推进千峡湖等重点景区建设,打造千峡湖休闲观光旅游区。建设千峡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加快油茶、蔬菜、水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库区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东南旅游经济片发展。以东坑为中心,积极融入海西区。推进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提升发展,重点提升“云中大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草鱼塘森林公园、望东垟高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仰湖溪源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步形成避暑度假产业。着力推进景宁、泰顺、文成生态环境共保,积极谋划建设跨区域生态经济圈。建设大东景省级现代林业综合区,做大做强高山蔬菜、高效笋竹两用林等产业。
实施西南农业经济片开发。以沙湾、英川为中心,以生态农业、水电业培育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工程,完善沙湾、英川集镇功能。建设沙川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加快发展山地蔬菜、中药材、油茶、特色水干果、用材林等产业,发展特色农家乐,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依托大均以上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妥安置转移库区移民。
第三节 加快实施集镇建设
建设沙湾活力小镇。加快建成镇区道路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处理网、通村公交网,建成污水处理厂、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性敬老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七里小区开发和洪畈、七里汇下山移民点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沙湾防洪堤工程,拓展优化发展空间,至2015年,镇区集聚人口达6000人左右。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县域西部农林生态休闲中心镇。
建设东坑生态小镇。强化镇区人口集聚,加快危旧房改造和下山移民点建设,规划布局白鹤旅游集散次中心,实现马坑、东坑、白鹤连片发展,至2015年,镇区集聚人口达5000人左右。推进何村工业功能开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形成以现代休闲旅游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县域南部中心镇。
建设英川风情小镇。着力土地开发平整,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推进居住小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镇区综合配套功能,增强人口产业集聚承载能力。挖掘民俗文化,融合山水生态资源,对接龙泉旅游开发,打造英川至龙泉旅游线路。加快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建设食用百合精品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建设渤海滨湖小镇。着力构筑渤海发展新框架,深入实施下山移民点建设,逐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库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形成组团式滨湖小镇。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强化沿千峡湖的水上休闲旅游功能,推进油茶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带动库区经济发展。
专栏 3 建制镇发展定位
乡镇
| 发展定位
| 主导产业
|
鹤溪
|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造成为中国畲族文化名城
|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商贸等服务业
|
沙湾
| 活力小镇
| 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水电业
|
东坑
| 生态小镇
| 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
|
英川
| 风情小镇
| 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
|
渤海
| 滨湖小镇
| 休闲旅游、生态农业
|
第四节 打造“美丽乡村?魅力畲寨”
培育发展中心村。深化实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布点,强化村庄建设空间管制,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夯实中心村集聚基础。加快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至2015年,全县总体规划布局29个中心村,中心村聚集农村人口3.5万人以上。
加快建设魅力畲寨。把“美丽乡村?魅力畲寨”作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以沿路、沿溪、沿景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重点民族村、特色文化村、大型下山移民安置点的村庄为重点,按照“提升一批、打造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整治建设52个“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明显、乡土文化浓郁”的“美丽乡村?魅力畲寨”。
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构建新农村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办公条件,增强农村社区服务能力,拓展农村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功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农村基层资源,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内生式发展。
推进农民增收致富。以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省市县三级部门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着力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扶贫、社会救助、结对帮扶”五项扶贫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来料加工和农(畲)家乐,积极推进农民异地搬迁等工作,加快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至2015年,累计农民培训后转移就业10000人以上,实现生态下山移民10000人(其中整村搬迁人数占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除低保户、五保户外,90%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第五节 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
优化县域主体功能格局。在全县“一城三片”的整体空间格局下,着力引导人口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县域主体功能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负荷过大的老城区及部分中心镇要实施优化开发。对资源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外舍新区等区域要实施重点开发。对影响生态环境安全,发展农业条件较好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经济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限制开发。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出台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建立明确的主体功能区管理秩序,形成符合各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资源环境价格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着力落实国家、省、市对生态保护地区、禁止开发区域等的财政转移支付,积极争取符合全县主体功能定位要求的各类投资项目,形成符合全县空间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的空间发展策略。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要求,探索建立分类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第三章 推进转型升级,发展生态产业
发挥生态优势和民族优势,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以丽景民族工业园为重点,重点推进全县工业外部化发展,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进质量强县建设,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第一节 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发,重点建设东坑、沙湾等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大东景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千峡湖省级现代农业(渔业)综合区、沙川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推进农业综合区建设,完善区内配套设施,实施标准生产、品牌经营,推进产品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生态农业。以建设浙南生态农业高地为目标,依托山地和水库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巩固壮大茶叶、毛竹、食用菌和山地蔬菜四大重点产业,积极扶持发展油茶、中药材两个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畜禽和淡水养殖业。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用材林、经济林建设,至2015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稳定在242万亩左右,培育用材林12万亩。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标准化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争取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推进耕地和林地流转,促进土地和森林资源向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设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加强品牌创建力度。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三品”认证工作,加大农产品检测和监管水平。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营销网络,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设一批惠明茶、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直销中心。
专栏 4 农业“两区”建设主要内容
名称
| 主要范围
| 主要内容
|
粮食生产功能区
| 东坑、沙湾、澄照等乡镇
| 以水稻、甘薯等作物为主
|
鹤澄
省级
现代
农业
综合
区
| 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
| 鹤溪镇、澄照乡
| 惠明茶
|
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
| 鹤溪镇
| 食用菌
|
生态蔬菜精品园
| 鹤溪镇、澄照乡
| 蔬菜
|
特色水果精品园
| 鹤溪镇城北村
| 梨及其它水果
|
生态蓄牧精品园
| 澄照乡
| 标准化养猪场
|
大东
景省
级现
代林
业综
合区
| 毛竹主导产业示范园区
| 东坑、景南等乡镇
| 毛竹、笋,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
|
用材林主导产业示范园区
| 林业总场、大白坑实验林场
| 杉木
|
高山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园区
| 大漈、景南等乡镇
| 冷水茭白
|
花卉精品园
| 景南乡等
| 百合
|
白玉仙茶精品园
| 东坑镇等
| 白玉仙茶
|
茭鱼共育精品园
| 大漈乡等
| 茭白、鱼
|
草鱼塘森林休闲观光园
| 草鱼塘森林公园
| 森林休闲观光
|
千峡
湖省
级现
代农
业综
合区
| 保水鱼主导产业示范区
| 千峡湖
| 鱼
|
油茶主导产业示范区
| 千峡湖库周
| 油茶
|
金钟雪梨精品园
| 千峡湖库区
| 雪梨等水干果
|
蔬菜精品园
| 千峡湖库区
| 蔬菜
|
沙川
省级
现代
农业
综合
区
| 中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
| 大均、梧桐、标溪、大地等乡镇
| 中药材
|
生态治理和用材林示范区
| 英川、鸬鹚、葛山、沙湾等乡镇
| 工业原料林基地、菇木林基地建设
|
油茶主导产业示范区
| 沙湾、英川、鸬鹚、葛山等乡镇
| 油茶
|
食用百合精品园
| 英川镇
| 食用百合
|
山地蔬菜精品园
| 沙湾镇
| 蔬菜
|
稻田养鱼精品园
| 鸬鹚乡
| 鱼
|
第三节 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