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设。将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资金、用地等方面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设提供保障。继续实施“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支持各地新农村、新民居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设区市均要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大型体育健身休闲公园。加强建设小型、多样,群众就近、就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县(市、区)普遍建有综合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城市街道和70%社区、100%的乡镇和60%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省建设“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50个,城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设施,加快贫困县“雪炭工程”建设。
(九)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各级体育、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民宗及各行业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组织,要形成合力,积极主动承担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全省各县(市、区)全部建立全民健身指导、协调组织机构,全部县(市、区)成立体育总会,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乡镇要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成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6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十)加快全民健身指导网络建设。不断创新群众体育活动新形式、新内容和体育健身新方法、新手段,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各级体育门户网站、报纸、期刊设立专栏、专题,多种形式推介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积极引进国内外科学先进的体育健身方法手段,促进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建立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全省每年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人以上。全省城镇居民每1000人、全省农村每2000人中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点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到2015年,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6万人,全部设区市、50%县(市、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各类体育骨干参加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十一)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六进行动计划”。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大力组织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进农村”、“体育进机关”、“体育进学校”、“体育进企业”“体育进家庭”活动,各机关单位和行业协会要制定规划,在场地设施、组织建设、社会指导上提出要求,制定措施。动员和吸引全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热爱运动、积极锻炼成为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阳光健康的社会时尚,成为追求幸福和谐的有效途径。
(十二)打造群众体育特色项目品牌。继续打造“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进一步整合我省环京津周边地区的体育特色项目、场地设施和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培育具有河北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大品牌。充分利用我省各地的山、水、林、坝、草、冰雪等自然资源,打造具有当地文化底蕴和民俗基础的群众体育特色项目,继续做大做强邯郸的太极拳,沧州的武术,承德的山庄体育和民族体育,张家口的滑雪,保定的空竹、铁球和登山,秦皇岛的轮滑、休闲体育和铁人三项,石家庄的长跑和自行车等品牌项目。进一步培育更多富有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和推广的特色健身项目,带动全省群体活动的蓬勃开展。
(十三)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认真总结推广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经验,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和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促进各类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政策,逐步建立相应的开放条件和标准、财政补助、保险、收费标准、安全管理规范、责任追究等制度和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努力扩大体育场馆开放范围,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要达到100%,根据当地发展夜经济需要适当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积极引导、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十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赛。积极推行《
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动员吸引城乡居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和全省体育大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大中学生运动会等群体赛事活动,要组织好队伍,搞好训练,力争取得好成绩,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群体活动和群体竞赛的扎实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全民健身组织,要利用8月8日“全民健身日”、法定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农闲季节,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与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