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选育过程:178×黄C杂交选育。一代杂交种。
特征特性: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株型半紧凑,穗位上下7片叶的叶向值为42.27,单株叶面积1平方米,吐丝期叶面积系数6.39(密度4500株/亩)。根系发达,达8层78条,比对照掖单13号多5-10条。穗长16-18厘米,果穗筒形,穗行数16行左右,单穗平均粒重127.2克,百粒重26~35克。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品质优良。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哈尔滨)检测,籽粒含粗蛋白9.43%,粗脂肪4.21%,粗淀粉72.25%,赖氨酸0.36%。据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牧草室分析,农大108秸秆粗蛋白量6.95%,粗脂肪1.06%,粗纤维31.73%,灰分6.78%。该品种在西南生育期112-116天,在黄淮海夏玉米区99天,需大于等于10摄氏度活动积温2800摄氏度。2000年丹东农科院接种鉴定,高抗玉米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和纹枯病。
产量表现:1997、1998年参加国家西南玉米组区试,1997年平均亩产538.8公斤,平均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3.8%,居参试品种第3位;1998年平均亩产513.3公斤,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9.09%,居参试品种第6位。2000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3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8.58%,居参试品种第3位,在29个试点中有25点增产4点减产。
栽培要点:一般肥力条件下3000~3500株/亩,条件较好或夏播可3500~4000株/亩。该品种喜肥水,抗倒性强,保绿性好,加强肥水管理,可增加籽粒产量和青(贮)饲料产量。前期应适当控制肥水,大喇叭口期可重施追肥。后期应注意田间排水,如成熟期积水,会增加青枯病的发生。
制种技术要点:保持品种种性的关键是保持亲本自交系质量以及亲本繁殖过程中符合操作规程。178生育期比黄C早8~10天,制种时如以178作母本,父母本可同期播种,以避免调播期的麻烦,有的地区播种前将1/3黄C浸泡24小时,以延长黄C散粉时间。以黄C作母本时,需先播黄C,露头后,播178。如遇春旱,常因土壤干旱影响178出苗而导致制种失败。以178×黄C方式制种,父母本行比可1:5~1:6。
适宜范围: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区及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推广种植,但在纹枯病流行区应慎用。
21.威玉308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14号
育种单位:威海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U7A/B124。母本U7A是美国杂交种78599选系,父本B124是自选系B120变异单株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18-20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淡紫色,花药淡紫色。区域试验结果:春播生育期121天,株高277厘米,穗位122厘米,倒伏率1.1%、倒折率0.5%。果穗筒形,穗长19.5厘米,穗粗5.3厘米,秃顶2.1厘米,穗行数平均17.0行,穗粒数556粒,白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5.8%,千粒重373克,容重728克/升。2006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抗大、小叶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感瘤黑粉病,抗矮花叶病。200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3%,赖氨酸含量2.41%,粗淀粉含量71.93%。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胶东春播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9处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93.27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2.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3700株,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春玉米大田。
适宜范围:在胶东地区作为春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22.青农105
审定编号:鲁农审2010006号
育种者:青岛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LN287/LN518。母本LN287是以Mo17、掖478和沈5003等六个自交系综合杂交后自交选育,父本LN518是以丹340/Lx9801为基础材料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20-21片,幼苗叶鞘绿色,花丝白色,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春播生育期122天,株高270厘米,穗位118厘米,倒伏率5.6%、倒折率1.4%,粗缩病发病较轻,最重发病试点病株率为7.1%;果穗长筒形,穗轴白色,穗长19.1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1.1厘米,穗行数平均15.0行,穗粒数633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87.1%,千粒重316克,容重764克/升。2008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感大小斑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瘤黑粉病和矮花叶病。2008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11.3%,粗脂肪5.0%,赖氨酸0.41%,粗淀粉70.0%。
产量表现:在2007-2008年胶东春播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9处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19.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7.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3300-3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春玉米大田。
审定意见:在胶东地区作为春玉米品种种植利用。在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三、大豆品种
1.菏豆13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31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菏泽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以95-1为母本,豫豆8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夏大豆品种,生育期105天,比对照鲁豆11号晚熟6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67.1厘米,有效分枝1.5个,主茎15节,单株粒数75.8粒,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脐褐色,百粒重23.3克,落叶、抗倒伏、不裂荚。田间抗病性调查:花叶病毒病较轻。2003~2004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济南)检测(干基):蛋白质40.38%、脂肪19.18%。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2~2003年全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2.1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4.8%;鲁南、鲁中片平均亩产189.2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9.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27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9.84%。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适宜密度1.5~2万株/亩,开花、结荚期注意防旱排涝,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鲁中地区推广利用。
2.菏豆15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26号
育种单位:菏泽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为郑100与菏95-1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熟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8天,比对照鲁豆11号晚熟11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83厘米,有效分枝2.1个,主茎16.5节,单株粒数75.6粒,圆叶、紫花、灰毛、落叶、不裂荚,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脐褐色,百粒重21.1克,花叶病毒病较轻。2004年、2006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平均蛋白质39.95%、脂肪17.9%。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全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亩产191.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11.3%;在2006年生产试验中,亩产174.1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10000-15000株。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鲁中、鲁西北地区作为夏大豆品种推广利用。
3.临豆九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28号。
育种单位: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长叶18与临145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8天,比对照鲁豆11号晚熟11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74.7厘米,有效分枝2.9个,主茎15节,单株粒数81粒,圆叶、白花、棕毛、落叶、不裂荚,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脐褐色,百粒重20.3克,花叶病毒病较轻。2005年、200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平均蛋白质40.7%,脂肪17.9%。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87.0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1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1.3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10.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12000~15000株。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鲁中、鲁北、鲁西北地区作为夏大豆品种推广利用。
4.齐黄33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6005
品种名称:齐黄33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3045×齐丰850
特征特性: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09天,株高65.7厘米,主茎13.7节,有效分枝1.9个,单株粒数92.2粒,百粒重20.1克。椭圆叶,紫花,棕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籽粒长椭圆形。经接种鉴定,表现为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抗SC7株系。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1.86%,粗脂肪含量22.5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7公斤,比对照鲁99-1增产4.9%(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189.5公斤,比对照增产0.6%(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1公斤,比对照增产2.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7.6公斤,比对照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要抢墒播种,一次全苗,每亩保苗1.3万~1.5万株;苗期、初花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或复合肥10~2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河南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5.山宁16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3号
育种者: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93060与鉴98227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熟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5天,比对照鲁豆11号晚熟7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74.3厘米,有效分枝1.6个,主茎15.3节,单株粒数81.1粒,圆叶、白花、灰毛、落叶、不裂荚,籽粒圆形,种皮淡黄色,脐褐色,百粒重23.4克。花叶病毒病较轻。2006年、2008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平均蛋白质含量42.5%、脂肪17.9%。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全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89.2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10.9%; 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4公斤,比对照菏豆12号增产3.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13000-15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夏大豆品种推广利用。
6.菏豆18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2号
育种者:菏泽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菏84-5与中作85022-025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6天,比对照鲁豆11号晚熟8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96.3厘米,有效分枝1.8个,主茎19.7节,单株粒数100.6粒,圆叶、紫花、棕毛、落叶、不裂荚,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褐色,百粒重19.6克。花叶病毒病较轻。2006年、2008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平均蛋白质含量40.3%,脂肪21.5%。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全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94.1公斤,比对照鲁豆11号增产13.8%; 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7.4公斤,比对照菏豆12号减产0.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13000-15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夏大豆品种推广利用。
四、花生品种
(一)大花生品种
1.花育30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7号
育种者: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094-9/95-1与9629-1-0杂交后系统选育。094-9/95-1引自美国,9629-1-0选自8130/79266的杂交后代。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26天,主茎高32.31厘米,侧枝长37.4厘米,总分枝8条;单株结果13个,单株生产力21克;荚果普通型,网纹浅,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无油斑,无裂纹;百果重199克,百仁重77.8克,公斤果数623个,公斤仁数1459个,出米率67.6%。抗旱及耐涝性中等。200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蛋白质23.8%,脂肪49.7%,水分5.2%,油酸51.8%,亚油酸30.0%,O/L值1.73。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网斑病病情指数46.4,褐斑病病情指数8.6。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38.7公斤、籽仁234.1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3.5%和11.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38.6公斤、籽仁239.9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9.6%和10.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沙质土壤或壤土。高产栽培每亩10000墩,山岭薄地或重茬地每亩10000-11000墩,每墩播2粒。施足基肥,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后期注意防涝,适时收获。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2.丰花1号
审定(登记)编号:鲁农审字〔2001〕017号
育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选育过程:组合为蓬莱一窝猴/海花1号,经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普通型大花生,生长势较强,生育期133天,主茎高44.7厘米,侧枝长49.8厘米,总分枝9.4条,叶倒卵形,连续开花习性,单株结果16.5个,单株生产力24.1克,百果重240.8克,百仁重98.4克,公斤果数547.6个,公斤仁数1235.8个,出米率71.0%。2000年统一取样测定品质,结果为粗蛋白含量23.0%,粗脂肪含量49.9%,油酸/亚油酸比值1.11。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1998~1999年全省大花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21个点次平均亩产荚果384.18公斤,籽仁271.62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2.87%和11.68%,均居第一位.2000年生产试验,全省6个点次平均亩产荚果372.35公斤,籽仁266.18公斤,分别比鲁花11号增产16.82%和16.77%,居第一位。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春播,夏直播盖膜,麦田套种等种植形式。适宜密度7000-10000墩/亩,每墩2株。施肥以磷肥为主,辅以氮肥。后期注意防治叶斑病。因后期保叶性能好,应根据荚果发育进程及时收获。
适宜地区:可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普通型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3.潍花10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9号
育种者: 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95-3与潍1365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 春播生育期124天,主茎高33.8厘米,侧枝长38.5厘米,总分枝7条;单株结果13个,单株生产力21克;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金黄色,无油斑,无裂纹;百果重204.0克,百仁重79.6克,公斤果数632个,公斤仁数1486个,出米率67.0%。抗旱及耐涝性中等。200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蛋白质23.5%,脂肪50.9%,水分5.32%,油酸51.1%,亚油酸30.4%,O/L值1.68。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网斑病病情指数57.2,褐斑病病情指数15.2。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37.4公斤、籽仁234.7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3.1%和11.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26.2公斤、籽仁233.9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5.6%和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沙质土壤或壤土。适宜密度每亩10000墩,每墩播2粒。施足基肥,重施有机肥和磷肥,盛花至结荚期注意防旱灌溉,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病虫草害。成熟后及时收刨。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4.丰花5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35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选育过程:以(徐州68-4×不结瘤系)F1种子经60Coγ射线2万伦琴辐射系选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早熟直立大花生,生育期129天;株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主茎高35.5厘米,侧枝长40.9厘米,总分枝9条;单株结果18个,单株生产力21克,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淡黄色,百果重217.4克,百仁重92克,公斤果数621个,公斤仁数1365个,出米率72.9%。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较抗枯萎病、病毒病,抗叶斑病、锈病一般,抗旱、耐涝性中等。2003年取样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定品质(干基):蛋白质23.91%,脂肪50.9%,水分5.3%,油酸50%,亚油酸31.13%,O/L比值1.6。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2~2003年全省花生大粒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46.22公斤、籽仁254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8.32%和9.4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24.6公斤、籽仁235.5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1%和8.9%。
栽培技术要点:种植密度每亩8000~10000穴,每穴播两粒。宜重施有机肥和磷肥,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化控防倒伏。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麦套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5.花育33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10027号
育种者: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系8606-26-1与9120-5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大花生品种。荚果普通形,网纹较深,果腰浅,籽仁长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桔黄色。区域试验结果:春播生育期128天,主茎高47厘米,侧枝长50厘米,总分枝8条;单株结果16个,单株生产力20.4克,百果重227.3克,百仁重95.9克,公斤果数544个,公斤仁数1166个,出米率70.1%;抗病性中等。200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蛋白质含量19.1%,脂肪47.3%,油酸50.2%,亚油酸29.2%,O/L值1.7。2007年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网斑病病情指数52.6,褐斑病病情指数16.4。
产量表现:在2007-2008年全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45.6公斤、籽仁242.0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8.8%和9.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70.5公斤、籽仁260.8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10.9%和10.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10000-11000穴,每穴2粒。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种植利用。
6.临花6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32号
育种者: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为花32与白沙505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大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29天,株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较抗倒伏,主茎高38.5厘米,侧枝长44.2厘米,总分枝10条;单株结果16个,单株生产力20.5克,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百果重235.5克,百仁重94.1克,公斤果数555个,公斤仁数1211个,出米率73.7%。种子休眠性强,抗旱性中等,耐涝性一般,中抗叶斑病。2004年取样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蛋白质24.9%,脂肪51.3%,水分5.6%,油酸43.7%,亚油酸36.33%,O/L比值1.2。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全省大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亩产荚果319.4公斤、籽仁232.2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2%和9.3%;在2006年生产试验中,亩产荚果323.7公斤、籽仁238.9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9.6%和1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8000-10000穴,每穴播两粒。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直播或麦田套种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7.山花7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30号
育种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为(海花1号/A596)F
1经168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选育。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大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29天,株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抗倒伏性一般,主茎高39厘米,侧枝长43.4米,总分枝9条;单株结果15个,单株生产力20.6克,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淡黄色,百果重236.3克,百仁重97.6克,公斤果数627个,公斤仁数1258个,出米率73.4%。种子休眠性强,抗旱性强,耐涝性中等,中抗叶斑病。2004年取样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蛋白质24.6%,肪肪50.3%,水分5.2%,油酸45.3%,亚油酸32.7%,O/L比值1.47。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全省大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亩产荚果329.5公斤、籽仁237.9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0.5%和12.0%;在2006年生产试验中,亩产荚果329.8公斤、籽仁241.0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1.7%和1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8000-10000穴,每穴播两粒。注意化控防倒伏。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直播或麦田套种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8.山花9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5号
育种者: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海花1号/花17)F1种子经60Co γ射线2万伦琴辐射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27天,主茎高32.9厘米,侧枝长36.9厘米,总分枝8条;单株结果12个,单株生产力21克;荚果普通型,网纹清晰,果腰较粗,果壳较硬,籽仁长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桔黄色,百果重207.4克,百仁重84.0克,公斤果数585个,公斤仁数1381个,出米率69.6%。抗旱及耐涝性中等。200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蛋白质含量29.4%,脂肪50.7%,水分5.0%,油酸40.8%,亚油酸39.2%,O/L值1.04。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网斑病病情指数41.8,褐斑病病情指数14.7。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全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37.3公斤、籽仁236.6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3.0%和12.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40.5公斤、籽仁244.0公斤,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10.2%和11.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8000-10000万墩,每墩播2粒。施足氮肥,重施有机肥和磷肥,盛花至结荚期注意防旱灌溉。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9.花育19号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8
选育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79266×莱农1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早熟直立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00天左右。疏枝型,主茎高48.0厘米,侧枝长49.8厘米,总分枝7-9条,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结果数13.37个,株丛矮且直立,紧凑,节间短,抗倒伏,叶色浓绿,连续开花,开花量大,结实率高,双仁果率一般占70%以上,果柄短,不易落果,荚果普通型,百果重251.4克,百仁重96.36克。出米率70.0%左右。粗脂肪含量45.94%;蛋白质含量22.9%,油酸、亚油酸比值1.68,均与对照鲁花11号相当。对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棉铃虫、叶斑病的抗性比对照鲁花11号强。抗倒性强。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全国北方片区试,平均亩产荚果295.4公斤,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9.0%。籽仁209.7公斤,较对照鲁花11号增产7.7%。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07.5公斤,籽仁218.6公斤,分别较对照鲁花11号增产8.3%和8.0%。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适时收获,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后期绿叶保持时间长、不早衰的特点。2、株型直立,紧凑,分枝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春播每亩10000穴,夏播每亩11000-12000穴,每穴均播两粒。3、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确保苗齐壮。4、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排涝。5、及时喷药防治虫害。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淮北和江苏北部地区种植。
10.花育22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16号。2003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选育过程:以8014为母本,60Сo250克y辐照海花1号干种子M1代为父本,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疏枝型早熟大花生,株型直立,叶色灰绿,结果集中,生育期130天左右,抗病性及抗旱耐涝性中等。主茎高35.6厘米,侧枝长40.0厘米,总分枝9条,单株结果13.8个,单株生产力18.8克。品种属中间型,荚果普通型,果较大,网纹粗,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金黄色,百果重245.9克,百仁重100.7克,公斤果数573个,公斤仁数1108个,出米率71.0%。脂肪含量49.2%、蛋白质24.3%、油酸51.73%、亚油酸30.25%,O/L值为1.71。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2000-2001年全省花生新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30.1公斤,籽仁235.4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6%和4.9%,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72.2公斤,籽仁268.9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8.8%和7.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在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沙土种植,种植密度每亩9000~11000穴。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二)小花生品种
11.山花8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33号
育种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为(白沙1016/NC6)F
1经168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选育。
特征特性:属珍珠豆型小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25天,株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抗倒伏性较强,主茎高42.7厘米,侧枝长46.5厘米,总分枝7条;单株结果15个,单株生产力17克,荚果蚕茧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淡黄色,百果重178克,百仁重73克,公斤果数904个,公斤仁数1718个,出米率73.7%。种子休眠性中等,抗旱性耐涝性中等,中抗叶斑病。2004年取样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蛋白质28.5%,脂肪47.9%,水分5.7%,油酸44%,亚油酸37%,O/L比值1.18。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全省小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亩产荚果289.9公斤、籽仁210.7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14.1%和13.7%;在2006年生产试验中,亩产荚果280.6公斤、籽仁207.2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12.2%和12.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10000-11000穴,每穴播两粒。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直播或麦田套种小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12.潍花9号
审定编号: 鲁农审2008034。
育种单位: 潍坊农科院
品种来源: 常规品种.系鲁花13号与潍1561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 春播生育期120天;株型直立,疏枝型,连续开花,主茎高34.3厘米,侧枝长37.9厘米,总分枝6条;单株结果14个,荚果蚕茧型,籽仁桃形,种皮粉红色,百果重184.2克,百仁重76.6克,公斤果数750个,公斤仁数1718个,出米率75%。区域试验田间调查:抗病性一般,抗旱、耐涝性中等。2008年取样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定品质(干基):蛋白质24.0%,脂肪47.9%,油酸41.4%,亚油酸36.8%,O/L比值1.13。
产量表现: 该品种在2003~2004年国家(北方区)花生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243.8公斤、籽仁178.4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16.0%和17.2%;2007年全省花生小粒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273.0公斤、籽仁196.5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19.7%和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