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平方米以上。辖市区“新四个一”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体育设施继续提档升级,形成市、辖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50%以上。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覆盖。辖市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社团,县级以上体育社团达150个以上、注册会员5万人以上。每个单项协会分别建有2个以上体育俱乐部。乡镇建立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其他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5个以上。每个行政村有1-2个体育健身组织。城市街道和社区普遍建有健身组织。体育健身站(点)、城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有序发展,布局合理,作用明显。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达6个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管理规范、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五)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遍布城乡。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1万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800人以上,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000名以上,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开展义务健身辅导,组织培育全民健身志愿骨干,形成组织完善、结构合理、遍布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六)体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竞赛、体育康复、体育培训、场馆服务等产业初步形成,市场日趋规范。社会出资举办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营利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不断涌现,健身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体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体育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建设,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级体育、农业等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城市优质体育资源进入农村,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在村庄布局调整、居住向社区集中进程中,做好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体站和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大力培育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定期组织“送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农民体育节和农民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