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
(济政办发〔2011〕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济南市抗旱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一年四月六日
济南市抗旱应急预案
目 录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1.2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1.4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
2 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情况
2.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3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4旱灾概况
2.5抗旱能力
3 指挥体系及职责
3.1指挥体系
3.2职责
4 预防及预警
4.1预防4.2预警
5 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2Ⅳ级响应
5.3Ⅲ级响应
5.4Ⅱ级响应
5.5Ⅰ级响应
5.6响应结束
6 后期处置
6.1损失评估
6.2灾民救助
6.3效益评估
7 保障措施
7.1资金保障
7.2物资保障
7.3应急备用水源准备
7.4应急队伍保障
7.5技术保障
7.6宣传与培训
8 附则
8.1编制、审查与审批
8.2预案修订
8.3名词术语解释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适应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提高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主动性,科学调度水源,解决供水矛盾,保障城乡人民供水,实现科学防灾、抗灾,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改善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工作原则
1.2.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的现代化水平。1.2.2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1.2.3以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1.2.4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2.5坚持依法抗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1.2.6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客水、后当地,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3编制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旱预案编制大纲》、《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试行)、《
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干旱评估标准》(试行)、《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
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的意见》;《山东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1.4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
本预案为济南市抗旱应急总体预案,主要用于指导全市所辖行政区域的抗旱工作。
2 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情况
2.1.1地理位置
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东经116°11''~117°44'',北纬36°02''~37°31'',与德州、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等地市相邻,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也是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包括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
济南因地处古“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占)之南而得名,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泉水众多,被誉为“泉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2.1.2地形、地貌
济南市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济南市区南靠群山,北阻黄河,从南到北由中低山过渡到低山丘陵,处于泰山山脉与华北平原交接的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南部山区海拔100~975米,冲沟发育切割深6~8米,一般坡度大于40°,山前倾斜平原海拔30~100米,以23%~9%的坡度向北伸展。北部为黄河、小清河冲积平原,有数处火成岩侵入成山丘,高约50~200米,小清河以南海拔一般为23~30米,向北倾斜。小清河以北由于火成岩侵入影响及黄河冲积淤高,地面微向南倾斜,因而形成北园一带的低洼沼泽地带。黄台以东又趋于平坦,一般海拔26~29米,以3%坡度向北倾斜。2.1.3水文气候2.1.3.1气候济南市地处华北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较丰富,多年日照时数在2620~2690小时。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3.5~15.5℃,最热月7月,平均27.8℃,极端最高温43.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2~-1.4℃,极端低温-24.5℃。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的侵扰,盛西北、北和东北风,天气晴冷,降水稀少;夏季因受热带和亚热带气团控制,盛西南、南和东南风,大气湿热,降水集中;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风向多变,因受太行山走向和鲁中台地影响,构成西南东北狭道,春季多西南、偏南大风,尤以四月为最多。2.1.3.2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