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全社会创新投入相对不足,企业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二是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较少,“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有待改善;三是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不足,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四是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安排;五是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尚未建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更开放的理念去创新,从根本上建立起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双跨越。
二、工作思路和试点目标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为统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具有中心城市集聚辐射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引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惠及民生和城市、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技,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开拓大开放大合作的创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创新广州”、“智慧广州”、“服务广州”三大品牌,推动广州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实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努力把广州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到更高水平。
(二)试点目标。
1.总目标:
到2015年,把广州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枢纽地位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亚洲领先的信息化都市和智慧城市。
2.具体目标:
(1)全社会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8%;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70%,拥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大幅提高,培育发展3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80人以上。
(2)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万人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件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0.6吨标煤;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6万元/人。
(3)科技惠民成效显著。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6%;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市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0元,公众基本科学素养位居全国前列。
(4)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50家;形成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联盟;引进1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落户广州建立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培养引进100个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建成一批国家创新型园区。
三、试点主要任务
(一)推进三大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广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确立企业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中,择优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行业标杆作用的企业,认定为创新型企业或创新型试点企业,予以经费支持,引导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在研发投入、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创新。组合科技计划、政府服务、引进人才支持、产学研合作、金融与创业投资、上市等资源倾斜投入,以发展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带动作用和国际性影响的领军企业和领军企业家。开展创新型企业百强评价工作。争取到2015年,全市培育创新型企业300家,创立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国家、国际标准。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对企业知识产权产出、融资、实施和标准化给予资金补助。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考核制度,将国有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列入企业经营者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创新资源。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发展。采取部、省、市、区联动方式,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联合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创新协作体系,以产业核心技术平台为依托,引导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创新战略合作关系,在标准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展密切合作,及时获得核心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和二次开发的授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和合作机制,推进产业集群化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