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试行)》的通知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试行)》的通知
(晋教基[2010]9号)


各市教育局: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意见(试行)》(晋教基[2010]4号)精神,为指导和规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省教育厅委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省电化教育馆研究制定了《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考试标准》)。本《考试标准》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列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等11个学科(包括由学校组织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要求,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现印发给你们,并请转发至所属县(市、区)及所有普通高中学校。
  在实施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及建议,请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系(信息技术请与省电化教育馆联系)。

  附件:1、物理等11个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2、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要求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附件1:
物理等11科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判定普通高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命题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参照《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适合模块教学特点,从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出发,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试题力求做到难易适当、题量适度,满足大部分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各学科考试标准如下:

  山西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Ⅰ、考试要求与形式


  1.三维目标基本要求
  (1)知识与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和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组成,知识范围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3个地理必修模块。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地理学科基本能力。地理学科基本能力要求具体分述如下:
  ①地理认知能力: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的了解。
  ②地理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的理解。
  ③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④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学习是一个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由此,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具体分述如下:
  ①能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相关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②能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③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分述如下:
  ①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④进一步树立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的,因此,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须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力求三者的有机整合。
  2.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Ⅱ、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

  1.试卷结构
 
 (1)考试内容分布
  必修地理1约40%,必修地理2约30%,必修地理3约30%。
  重大地理新闻内容及山西省乡土地理知识分布于相应考核内容之中。
  (2)试题类型分布
  选择题50%,非选择题50%。
  (3)试题难度分布
  容易题约70%,稍难题约20%,较难题约10%。
  2.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部分。具体如下:
  地理 1
  (说明:加粗的宋体字为课程标准)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4)比较、分析和归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5)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收集、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
  (3)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等的影响。
  (4)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5)能根据收集的材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原因。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环境观。
  (5)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4)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地表形态。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
  (6)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方法。
  (6)通过实验或实例指导学生验证热力环流的形成。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和特征。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能应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现象和原因。
  (4)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差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理解锋面的概念、分类及其天气特征。
  (2)掌握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
  (3)理解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近地面风向规律及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4)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2)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2)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3)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理解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4)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领悟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
  (5)能依据有关信息,对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
  (6)能恰当的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案例。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分析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
  (3)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理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分析。
  (4)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
  (2)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能运用材料信息,综合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理解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了解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并简要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3)结合重大自然灾害,能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
  地理 2
  1.人口与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2)了解人口自然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分布的不均衡。
  (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分析世界上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5)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6)根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形成原因。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理解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理解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5)分析某地区人口资料,探究该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2)能解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并能提出治理、保护的设想或措施。
  (3)分析、评价某地区的环境与人口承载力状况。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分析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3)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并理解其形成原因。
  (4)结合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2)学会使用图表、数字等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养成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
  (4)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
  (5)以某城市为例,综合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
  (3)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各异。
  (4)分析具体事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2)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3)理解不同农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形成条件,领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5)运用“因地制宜”的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
  (6)结合实例,综合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学会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3)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工业的集聚和分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进一步论证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基本原理。
  (5)运用“因地制宜”的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及空间集群现象。
  (6)结合实例,分析某工业部门或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运用案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讨论工业或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的措施。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掌握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的特点。
  (2)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3)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交通线、点布局的区位因素,学会分析该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认识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成发展的观点。
  (2)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经历及人地思想在各历史演变阶段的主要特点。
  (2)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古代人的人地关系思想。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
  (3)领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4)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2)联系“21世纪议程”,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初步认识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
  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1)了解区域的概念与划分。
  (2)理解区域具有的一般特性。
  (3)掌握比较区域特征差异的一般方法,能描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学会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增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的意识。
  (3)通过查找资料,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3)学会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
  (2)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工程。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5)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6)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实际问题。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了解“区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基本含义。
  (2)理解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理解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4)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某区域环境问题危害描述、成因分析、综合治理的说明。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了解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能根据流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探究流域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借鉴与运用知识,进行案例迁移。
  (4)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了解某一区域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问题。
  (3)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运用教材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进行案例迁移。感受“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了解能源、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和相互关系。
  (2)了解区域能源、矿产开发的背景条件。
  (3)了解能源、矿产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树立合理利用和开发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了解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学会分析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理解某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化推进过程的特点及其原因。
  (4)理解某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化推进过程的特点及其原因。
  (5)分析某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学会简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6)应用案例所学方法进行迁移,学以致用。
  (7)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了解遥感(RS)的概念。
  (2)了解遥感的主要工作过程。
  (3)了解遥感的工作原理。
  (4)用实例说明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总结遥感技术的优点,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1)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通过车载GPS案例,认识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导航原理及作用。
  (3)了解GPS的主要应用领域,感受GPS的神奇功能。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简要程序。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电子地图、地图的区别。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管理。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1)在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了解GIS、 GPS和RS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2)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与应用。

  山西省普通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I、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能力与要求
  1. 了解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
  2.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了解并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知识范围与要求
  1.考试范围
  普通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范围,化学1、化学2为必考内容,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为选考内容。其中侧文学生选考选修1,侧理学生选考选修4。
  2.知识要求的涵义
  普通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称为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其含义如下:

认知层次

基本涵义

可能包括的其他行为动词

知道

能够知道“是什么”。能够识别、描述、列举所学知识。

知道、说出、识别、举例、描述、列举等

了解

能够明确“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辨认是什么。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等

理解

能够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和掌握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等

应用

能够学会“使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等


  3.具体知识内容与要求
  化学1
  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

内容标准

知识范围与要求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1.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和21世纪化学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2通过对典型物质性质的讨论,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3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能运用物质的量建立起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2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3.3知道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微粒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以上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4感受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4.1认识实验研究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4.2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认识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4.3了解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知道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常用方法。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5.1认识化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科学的进展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5.2认识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3赞赏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了解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知识范围与要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1.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2通过有关化学实验,初步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2.1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方法。

2.2初步学会蒸发、过滤、蒸馏、萃取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2.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1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3.2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4.1能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1通过必修课程中有关化学实验内容的学习过程,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


  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知识范围与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2了解常见物质分类的方法。

1.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1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2.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能列举胶体的重要应用。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3.1了解钠、铝、铁、铜的化学性质(与水、氧气等反应,以及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知道过氧化钠的性质(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3.2了解常见金属氧化物的性质(与水、酸反应,以及氧化铝与碱溶液反应)。了解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铝、氢氧化铜等常见氢氧化物的性质(热稳定性与酸、碱反应)以及制备方法。

3.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与强酸、强碱,热分解反应),知道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知道检验Fe3+的方法;通过对不锈钢不易锈蚀原理的认识,体会金属性质与金属材料的用途间的密切关系。

3.4能列举钢铁、铝合金、铜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4.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4.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4.3初步学会Cl-、SO42-、CO32-、Fe3+、NH4等5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5.1能够根据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5.2能够找出简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3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能说出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水、碱的反应)。

6.2能列举出氮、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性质(与氧气和水的反应);了解氨气(与水、酸反应)、铵盐的性质以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简单的环境问题。

6.3能通过实验认识硝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

6.4能列举硅元素的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知道二氧化硅与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及氢氟酸的反应,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内容标准

知识范围与要求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1.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1.2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

2.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1能结合有关数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认识元素周期律。

3.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关系。

3.3知道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4.1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第3周期为例,知道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IA和VII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3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5.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5.2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5.3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5.4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以及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5.5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1以典型的有机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7.1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7.2 能写出丁烷、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知识范围与要求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2 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1.3知道化学反应中伴随着的能量变化,能以多种形式进行转化。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1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

2.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3.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3.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3.3通过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原理。

3.4了解几种常见和重要的化学电源。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4.1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方法,能够列举一些清洁燃料和新型电池,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5.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影响因素。

5.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含义,知道当一定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反应限度可能发生改变。

5.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标准

知识范围与要求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其意义。

1.2了解甲烷的组成和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及存在形式;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及主要用途。

1.3了解乙烯的组成和结构;知道乙烯的主要来源,了解乙烯化学性质(可燃性、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等)及主要用途。

1.4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知道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及主要用途。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1了解乙醇的组成和结构;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可燃性、催化氧化)及主要用途。

2.2了解乙酸的组成和结构;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及主要用途。

2.3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认识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3.1初步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主要特点;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

3.2能列举一些常用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并说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4.1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4.2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5.1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6.1以具体实例体会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从而认识到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以及新物质的合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2知道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