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幕交易罪既遂是完成股票或期货交易的行为,危险产生之后既遂之前,可成立未遂或中止。内幕交易罪的行为表现有可能存在行为人有造成危险的故意,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完成或自动中止,或明示暗示他人从事内幕交易,但交易未完成的行为。如,行为人知悉内幕信息后,以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的故意,点击购买内幕信息目标公司股票时,因购入价格尚未与卖方达成交易,被举报而让相关机关及时发现并控制的。此时立法设定的危险状态并未产生,但如果能证明其有利用内幕信息的故意,欲交易的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情节恶劣行为的,可认为危险产生成立未遂。一方面,对于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的行为,如果因为及时发现还未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另一方面,如果不承认未遂,也无法依照内幕交易罪处罚。尽管实践中很难证明未遂状态时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但不能因此否定未遂状态的存在。又如泄露内幕信息罪中未达到泄露目的,但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信息,且手段恶劣,主观或客观要素达到严重程度,亦可成立犯罪。
【作者简介】
王新,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注释】毛玲玲著:《证券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中国证监会举办2008~2009年度稽查立功表彰大会”,载中国证监会官方网,http://www.csrc.gov.cn/pub/newsite/bgt/xwdd/201007/t20100721_182747.htm。
王松奇编著:《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528页。
刘远著:《金融欺诈犯罪立法原理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林孟皇著:《金融犯罪与刑事审判》,台湾元照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林东茂著:《危险犯与经济
刑法》,台湾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许玉秀:“无用的抽象具体危险犯”,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0年第8期。
林山田著:《经济犯罪与经济
刑法》,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15—16页。
林孟皇著:《金融犯罪与刑事审判》,台湾元照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谢杰、王延祥:“抽象危险犯的反思性审视与优化展望——基于风险社会的
刑法保护”,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2期。
顾肖荣:“
刑法修正案(六)给惩治金融犯罪带来的新变化”,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
35条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案(
刑法第
180条第1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证券交易成交额累计在五十万元以上的;(二)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累计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三)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累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四)多次进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马克昌主编:《
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夏勇:“作为情节犯的醉酒驾驶——兼议‘醉驾是否一律构成犯罪’之争”,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9期。
冯军:“论《
刑法》第
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大谷实著:《
刑法讲义总论》,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西田典之著:《日本
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3页。
克劳斯·罗克辛著:《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278页。
林东茂著:《危险犯与经济
刑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2002年版,第26页。
林山田著:《
刑法通论》,台湾元照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张明楷:“‘风险社会’若干
刑法理论问题反思”,载《法商研究》2011年第5期。
彭冰:“内幕交易行政处罚初步研究”,载《
证券法苑》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6—130页。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高巍:“论危险犯的既遂”,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张明楷:“危险犯初探”,载《清华法律评论》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131页。
刘明祥:“论危险犯既遂、未遂与中止”,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同注。
《德国刑法典》,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