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时间序列来看,各地区在知识产权研究中所占比例并不十分稳定,具体如图7所示,但如细致观察不难发现在杂乱的历年变迁之中也透露出一些趋向性信息。北京在1996、1998和1999年并无立项,但此后发展迅速,并在2004年达到峰值31%。在此高峰之后,逐年下降并于2006-2007年间跌入低谷,并逐步稳定在10%左右。东部地区自从1998年开始发力,但经2002-2005年间剧烈变动,此后立项比例稳中有升。中部地区的变化曲线较为明显,在1998年甚至达到了100%,但此后由于受到来自北京地区和西部地区竞争压力,立项比例有所下降,在2005年跌至最低值13%,之后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在1996-1998年间并无立项,但自从1999年后立项迅速,尤其是2004-2005年间增速明显,2005的立项数是2004年的2.3倍,凸显了国家对西部项目的特别关注。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以2005为界,在此之前各地区的立项比例变化幅度剧烈,在此之后的变化幅度趋于平缓,这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以2005年为起点,知识产权问题理论研究的成熟度和实践开展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二是国家社科基金对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立项审批和管理日趋成熟。
第三,立项项目负责人分布。16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对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共立项501项,科研主持人481人,其中承担1项的462人,2项的18人,3项的1人。16年间能够多次立项基本上属于本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表4为立项2项以上负责人分布情况。另外,在表4中有5人有过工作单位调整,占多次立项总人数的26.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优秀专家还比较紧缺,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扶持力度,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三、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强烈地察觉到一个信息,即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普遍趋势。原因有三:一是学科自身性质决定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采用。知识产权研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领域,涉及内容丰富,种类广泛,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识;二是其他学科研究人员的介入。近年来,一些具有计算机、机械工程、生物医药、材料化学、知识管理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注: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纵刚,同济大学单晓光、朱雪忠,上海大学许春明,复旦大学寇宗来,浙江大学董雪兵,华南理工大学王岩等学者。)加入到知识产权研究的队伍中来,一些高校也将以理工科为背景、知识产权法律为基础、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将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实务人才作为目标。(注:如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培养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培养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培养知识产权法学和知识产权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已经连续6年探索面向理工科的本硕连读培养模式。)这些变化不但促成了知识产权跨学科研究的形成,而且提升了知识产权的研究层次和水平;三是以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为导向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知识产权问题的形成与解决通常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跨学科领域专家的积极合作,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维视角来加以阐述,提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