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回望一九五四:制宪者的某些宪法观念及其反思

  

  宪法是针对政府的,是要将政府的行为纳入到宪法的轨道之中;宪法不应当成为公民个人的紧箍咒,而应当成为公民权利的保护神。


  

  概括起来,制宪者对待宪法的基本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宪法国家主义倾向。宪法的国家主义倾向潜藏在宪法的功能(即实现国家政治目标)之中。第二,宪法工具主义倾向。宪法自踏入我国以来,一直未能摆脱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的命运。共和国制宪者的宪法工具主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政权合法性的工具,二是作为实现国家阶段性政治目标的工具。第三,宪法虚无主义倾向。早在1957年,部分领导人员开始对法律持虚无主义的观点。[53]891958年,毛泽东说:“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刘少奇说:“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54]宪法虚无主义成为党的集体意识。1959年以后,“要人治不要法治”的说法甚嚣尘上,[55]宪法虚无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最终,宪法沦为一纸空文。十年“文革”,“无法无天”(毛泽东语),正是宪法虚无主义的必然结果。上述三种倾向表明,制宪者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理对待宪法的:一方面,他们要以宪法来推进政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未将宪法视作真正的法律。其结果是,有宪法而无宪政。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共和国制宪者的宪法观念极不利于我国宪政与法治建设。中国宪政与法治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步,必须实现宪法观念的革新,改变对待宪法的态度,使宪法变成真正的法律,并得到有效地实施。


【作者简介】
谢维雁,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王培英.中国宪法文献通编.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许崇德,何华辉.学习新中国三个宪法的几点体会.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
许崇德.宪法演变与宪法修改.许崇德.宪法与民主政治.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
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逄先知.新中国首部宪法诞生背后:毛泽东删国家元首条文.中国宪政网.网址:http://www.calaw.cn/Pages_Front/Article/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5209,2009-12-09.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王培英.中国宪法文献通编.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张庆福.宪法学基本理论(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李龙.宪法基础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马岭.《共同纲领》的纲领性和宪法.政法论丛,2010,(1).
翟小波.论我国宪法的实施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亨克•范•马尔塞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比较研究. 陈云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姚魏.论中国宪法在司法中的适用.法律论文网.网址:http://www.law1954.com/article/sort04/info-23230.html,2009-12-07.
劳伦斯•M•弗里德曼.美国法律史.苏彦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韩大元.新中国宪法发展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叔文.王叔文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韩大元.新中国宪法发展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格兰特•吉尔莫.美国法的时代. 董春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维拉曼特.法律导引. 张智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赵世义.从科学分析到人文综合——中国宪法学通往成熟之路.法律科学,1999,(4).
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鲁道夫•冯•耶林.法学是一门科学吗?.李君韬,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谢维雁.宪法学的走向:从宪法科学到宪法哲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郑永流.安身立命,法学赖何?. 法学时评网.网址:http://www.lawintime.com/ReadNews.asp?NewsID=670&BigClassID=27&SmallClassID=33&SpecialID=48,2003-09-20.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徐秀义,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尤根•埃利希.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叶名怡,袁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施特劳斯.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郭振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阿部照哉,等.宪法(上).周宗宪,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H•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李伟民.法学辞源.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孙毅珉.论国务院部门立法.载周旺生.立法研究(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邓正来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杰拉尔德•施图尔茨.Constitution: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的词义演变.//特伦斯•鲍尔,约翰•波考克.概念变迁与美国宪法.谈丽,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信春鹰.中国法律制度及其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A.W.布拉德利,K.D.尤因.宪法与行政法(上册).程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毛泽东.在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插话.党的文献,1997,(1).
周恩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有自己的法律——宪法.党的文献,1997,(1).
张海霞,张志芳.毛泽东与1954年宪法的制定.福建党史月刊,2010,(6).
董必武法学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蔡定剑.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2004,(2).
殷啸虎.新中国宪政之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项淳一.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中国法学,1991,(4).
文正邦等.共和国宪政历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