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辛亥前后的立宪努力对我们的启示
一个不幸的事实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努力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些努力本身都有一定的价值,即便是具有明显口号性质的清末预备立宪。试想一个专制王朝尚且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竭力喊出立宪的口号,后来者是无论如何不敢再搞明目张胆的专制主义了,至少他们需要把立宪的大旗举起来掩人耳目,而立宪至少在形式上战胜了专制。但是辛亥革命百年以来广大人民对宪政的期望显然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而是意图在实质上贯彻实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在宪政道路上南辕北辙的国民党政府,驱逐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消灭了贫穷和愚昧,取得了国家的富强,为宪政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回顾百年来的历史,今天在宪政的舞台上我们站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的也是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还距离真正的宪政有着较大的差距,稍有疏忽和懈怠就有可能丧失宝贵的机会,以至于前功尽弃。
时至今日,我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整个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但无论这种变化如何剧烈,我们相信百年以来在人民中间形成的立宪共识和宪政理想是不会动摇的。宪政建设可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里还是有必要再次注意这样一种可能的观点,即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情况比较复杂,宪政建设应该缓行。这种观点实属“未尝计及一国前途安危者之所言”[17],实不可取。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继承与发扬辛亥革命百年以来的宪政遗产,为社会主义法治和宪政建设不懈努力,以期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实现宪政。
【作者简介】
秦前红,武汉大学教授;翟明煜,武汉大学
宪法行政法2011级博士生。
【注释】端方:《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转引自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也有人认为端方的这个奏折出自梁启超之手,从奏折的内容来看,这个可能性很大,即便如此,端方显然对奏折的基本观点是认同的。
载泽:《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转引自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清末立宪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难以形成共识;清末财政困难,入不敷出,维持国家运转的很多必要支出难以为继;满汉民族矛盾没有得以妥善处理等等。
同注释2.
孙中山:《建国大纲》,转引自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8页。
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通过,转引自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5页。
郑大华:《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和背离》,《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53页。
同注1。
即使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20世纪初实行宪政的国家也是屈指可数,可供中国参考的对象极其有限。
同注1。
同注1。
同注5。
胡适:《从一党到无党的政党》,《独立评论》第171号。
同注6。
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页。
当然,地方自治不仅受制于制度上的设计,也受制于经济上的具体情况。倘若一个地方贫富差距巨大,人与人之间在经济地位上极度不平等,并产生了大量的人身依附关系,地方自治制度即使设计很好也是难于推行的。
同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