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以人为本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应有结构
——科学发展观的刑事司法解读
谢佑平;江涌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权保障。科学发展观既是真理观又是方法论。一旦人权保障真正成为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的元价值,就必然会以审判为中心,形成控辩平等、控审分离和审判中立的等腰三角形诉讼结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权保障;诉讼结构
【全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权保障。理论思想与制度实践的视界交融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新进路提供了导引,为其新发展铺设了平台。2003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其多次指示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持续、可协调的发展”。显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以人为本,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现代刑事诉讼制度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物,伴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既是政治的“反光镜”、“测震仪”,又是政治文明的反映与成果。对刑事诉讼制度的存在目的曾有争议,有犯罪控制论、人权保障论和均衡论之分,现在理论界占据主流的是人权保障论,但是犯罪控制论在实务界(包括立法和司法)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因而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在完成人权保障的使命方面差强人意。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恰如及时春雨,为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充足的养分,也为实践工作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利用这一契机,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促进人权、法治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一、真理与方法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显然,科学发展观既是真理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以人为本,其次是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表示科学发展观不仅注重方法论层面发展问题.更强调价值论层面的发展的科学性问题:而全面发展表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宏观建设的治国方略,也可以作为微观制度实践的价值指引和方法指导。因此,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诉求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引导两层核心含义,这为我们刑事诉讼制度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从价值论角度看,以人为本是人权保障的本体追问,它为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的根本目的提供了理论确证。人权保障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兑现,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目的”,正如康德所言:“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1]
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里,国家作为抽象物,其存在的合法性、正当性在于保证人民的自由与安全。国家应该以人为目的,成为每一个个人获得安全、自由的手段。国家如此,同样,国家的各种制度也应如此。由于实际资源的稀缺、具体利益的不同、个性观念的差异,个人之间,团体之间,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发生纠纷、冲突在所难免。解决纠纷、消弭冲突是任何社会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必由之路。“当私力救济作为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从人类文明史中消失后,诉讼便成为遏止和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要手段。”[2]因此,诉讼只是解决纠纷的手段,其目的服务于纠纷的主体。在刑事诉讼中,国家怀疑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收集、提出证据进行证明,嫌疑人为自己辩解因而与国家发生冲突。所以,现代刑事诉讼解决的是嫌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特殊纠纷,其目的也只能服务于纠纷主体,即个人与国家。而国家对于不利诉讼结果的影响远不如对个人强烈,有时候国家败诉的结果甚至对于国家有利,因为避免了惩罚无辜。因此,刑事诉讼只能以个人的人权保障为根本目的,任何以犯罪控制为目的的理论不过是“以人为手段”的表现,是对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背弃。至于貌似妥当的人权保障和犯罪控制的均衡论也不可取,因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的冲突是内在的、固有的。刑事司法以实现国家刑法权为目的,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求。现代刑事程序的重点在于建立防止国家刑事追诉权、惩罚权被滥用,防止公民权利被侵害。因此,惩罚犯罪更多地体现为刑事程序的隐性目的,而保障人权则是刑事程序的显性要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