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赋予量刑审理程序统一的、以量刑答辩为内容的量刑听证程序模式。不论是认罪案件还是不认罪案件,量刑均只在一个量刑辩论阶段完成。如果是被告人对定罪无争议的两简程序,进入辩论阶段后可直接进行量刑辩论。对于被告人不认罪案件,如果被告人和辩护人愿意发表量刑意见的,可在法官引导下进入量刑辩论程序,并不影响其对定罪问题的辩护。被告人不认罪且坚持在定罪前不进行量刑辩论的,如果合议庭评议后或者经审委会讨论后认为确实构成犯罪的,可在合议庭对被告人作出明确的有罪释明之后进行量刑辩论。
量刑听证理论还可指导我们在裁判文书中对量刑的表述。刑事裁判文书应当着重对量刑建议的理由涉及的情节认定进行说明,但不应比照定罪诉求的论证方式使用单独篇幅说明各方的量刑建议意见、相予支持的量刑事实证据及量刑结论,避免一份裁判文书出现篇幅相当的犯罪证明与量刑证明两个诉讼标的。
【作者简介】
肖波,单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单人俊,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注释】代表现点参见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诉权理论学术林立,但对于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诉权的功能等问题认识基本一致,相关刑事诉权的理论梳理可参见汪建成、祁建建:《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李扬:《三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刑事诉因制度研究》,《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参见劳思·罗科信:《
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陈岚:《西方国家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其比较》,《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参见约书亚·德雷斯勒等:《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2卷·刑事审判)》,魏晓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324页。
例如《德国刑法》第46条、《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32条C项、我国台湾地区“
刑法”第
57条、《日本
刑法改正草案》第
48条对量刑事实的范围也都作了详细的列举式规定。
因为量刑情节具有相对性,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对量刑情节作出不同的解读,法官对量刑情节的判断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参见周光权:《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午第2期。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张明楷:《刑法学》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26页以下。
季卫东:《电脑量刑辨证现》,《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
对相对量刑情节的描述大同小异,代表观点同前注⑴,陈瑞华文。
参见陈永生:《论辩护方当庭质证的权利》,《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Williams v.New York,337U.S.241(1949).
同上注。
“用有证据能力的证据并且经过正式的证据调查程序作出的证明,叫‘严格的证明’;其他的证明,叫‘自由的证明’。”“自由的证明是不需要严格证明的证明。”参见田口守一:《
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221页。
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1101条(d)规定,“本规则不适用于……处刑(程序)……”参见《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同前注,克劳思·罗科信书,第208页。
交叉询问系被告人质证权的保障措施,亦被称为发现犯罪事实的利器。参见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7~537页。
康怀宇:《比较法视野中的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之证明》,《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
周叔厚:《证据法论》,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7页。
See McMillan v.Pennsylvania,477 U.S.79(1986).但作为例外,在美国的量刑制度中,量
刑法官的量刑超过定罪程序确定罪名对应的最高刑时,该事实需要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同前注⑸,约书亚·德霄斯勒等书,第341页。
英语原文为“a different kettle of fish”,意指量刑程序非鱼非鸟的隐喻。同上注,第323页。
See R.S.Summers,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eess——A plea for“Process Values”,Cornell law Review,Vol.60,No.1,pp.25—26.
富勒在对社会秩序形成方式的研究中提出著名的“参与命题”。See Lon L.Fuller and Kenneth I.Winston,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Harvard Law Review,Vol.92,No.2(Dec.,1978),pp.353—409.
拉菲弗等:《
刑事诉讼法》下册,卞建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3~1344页。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