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科学证据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法分析

  

  第五,科技鉴真的科学证据。它是指证据客观存在,但对其客观真实性产生争议,通过科技手段去进行鉴真,如笔迹鉴定、测谎结论等。与上述四类不同,这类科学证据往往是直接证明证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间接地证明案件事实。


  

  上述对于科学证据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是笔者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其正确性有赖于在科学证据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检验。


  

  五、结语:内涵和外延在科学证据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笔者认为科学证据研究的理论体系应当包括绪论、总论、分论三大板块。绪论介绍科学、技术与证据和证明的基本知识;总论介绍科学证据的基本理论问题;分论介绍科学技术或法庭科学在证据运用中的具体形态和过程。在科学证据研究的总论中,应当包括概念论、历史发展论、类型论、证据要素和属性论、运用过程论等部分。其中,科学证据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应当是基础性工作,只有解决了科学证据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明确科学证据是什么、有哪些。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研究其证据资格和证明价值;研究其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研究其历史发展形态;研究其获取、提交、质证、认证的系列过程。


【作者简介】
邱爱民,扬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参见《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2款、《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1款、《行政诉讼法》第31条第1款。
参见中国台湾“司法院司法行政处”编著:《美国联邦证据法》,“司法院”2004年印行。
参见罗纳德·1·艾伦等:《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张保生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41页。
这里的论文不包括对某一种具体形态的科学证据的研究,它们是有相对明确的“科学证据”或者“科技证据”诸如此类名词术语表述的;以及事关科学证据的概述性或纲领性问题。
参见陈学权:《科技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昌博,张渝玲:“判断‘科学证据’的科学性标准:中美有关证据制度的比较研究”,载《河南司法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柳燕:“浅论科技证据及其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运用问题”,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汪建萍,唐宇穗:“现代科技证据适用研究”,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杨波:“对科学证据的反思:以程序为视角的关照”,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6期;郭金明:“科学证据的概念和法律性质分析”,载《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陈永佳,关颖雄:“关于科学证据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析”,载《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陈学权,同注5引书,第51页。括号及“功能”二字为笔者所添加。
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页。
何家弘:《法苑杂谈》,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6页。·
刘静坤:“论科学侦查与科学证据”,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1期,第58页。
张斌:“论科学证据的概念”,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第52页。
黄冬艳:“对科技‘证据’的重释”,载《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2期,第14页。
张继成:“论命题与经验证据和科学证据符合”,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42页。
陈学权,同注5引书,第44 - 47页。
例如英国人David M. Walker编著的《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收录Opinion Evi-dence(意见证据)、Expert Evidence(专家证据),而不收Scientific Evidence。国内学者薛波主编的《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收录Expert Opinion(专家意见)、Opinion Evidence(意见证据)、Expert Evidence(专家证据)、Expert Testimony(专家证言)、Expert Witness(专家证人),也不收Scientific Evidence。
杰克·B·温斯坦,约翰·H·曼斯菲尔德,诺曼布拉姆斯,玛丽特·A·伯杰:《证据:规则,章程和案例的补充》(Jack B. Weinstein, John H. Mansfield, Norman Abrams, Margaret A. Berger: Evidence: Rules, Statute and Cases Supple-ment.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of Thomson/West,2005:92.)
同注15引书,第305-314页。
布赖恩·A·加纳:《布莱克法律词典》{Bryan A. Garner: Black'' s Law Dictionary( ninth edition). Thomson/WestPublishing Co. 2009:639.}
苏珊·哈克:《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曾国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保罗·C·吉安娜利,爱德华·L·伊温克尔瑞德:《科学证据》
{Paul C. Giannelli, Edward L. Imwinkeiried:Scien-tific Evidence(fourth edition).LexisNexis, 1986:2}
保罗·罗伯茨:“科学、专家和刑事司法”,载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刘晓丹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 - 258页。
参见石井一正:《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陈浩然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11,318-322页。
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 179页。
参见朱富美:《科学鉴定与刑事侦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参见黄朝义:《刑事证据法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27-259页;周叔厚:《证据法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51-257页。
吴巡龙:《刑事诉讼与证据法实务》,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81页。
安德烈·A·芒司森思,卡罗尔·E·亨德森,沙龙·G·波特伍德:《在刑事案件的科学证据》{Andre A.Moenssens,Fred E. Inbau:Scientific Evidence in Criminal Cases(second edition). Mineola,New York:The FoundationPress, Inc. 1978.}
Physical sciences应当翻译为“自然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等。参见Catherine Soanes主编:《牛津实用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929页。
安德烈·A·芒司森思,卡罗尔·E·亨德森,沙龙·G·波特伍德:《在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科学证据》(Andre A.Moenssens, Carol E. Henderson, Sharon G. Portwood: Scientific Evidence in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 Thomson West,2007.)
西里尔·H·韦希特,约翰·T·拉弋:《法庭科学与法律》( Cyril H. Wecht, John T. Rago: Forensic Science andLaw. Taylor&Francis Group,2006.)
保罗·C·吉安娜利,爱德华·L·伊温克尔瑞德:《科学证据》〔Paul C. Giannelli, Edward L. Imwinkelried : Scien-tific Evidence( fourth edition). LexisNexis,1986.〕
大卫·L·菲戈曼,戴维·H·凯,迈克尔·J·萨克斯,约瑟夫·桑德斯:《现代科学证据》{ David L. Faigman,David H. Kaye, Michael J. Saks, Joseph Sanders: Modern Scientific Evidence (The Law and Science of Expert Testimo-ny). Thomson West,2005.}
〔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 - 464页。
麦考密克:《麦考密克论证据》(第五版),汤维建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 -432页。
常林主编:《法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同注2,第86页。
同注20引书,第235 - 237页。
同注22引书,第71 -77,239 -242页。
上野正吉等:《刑事鉴定的理论和实践:以情况鉴定的科学化为目标》,徐益初等译校,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146页。
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张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22页。
刘晓丹主编:《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372页。
同注6引书,第61 - 69页。
同注35引书,第13-14页。
黄朝义:《刑事诉讼法》,一品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521-522页。
同注24引书,第3章至第8章。
刘鑫,张宝珠,陈特主编:《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条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剖析》,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262页。
张保生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孙彩虹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该条虽然遗漏了科学知识在证据认定中的作用,但这不也表明了科学知识往往是法官所不能掌握的这一事实吗?有关鉴定制度的安排更佐证了事关科学技术的证据和证明问题,法院是委诸于专家的。
杨波:“对科学证据的反思—以程序为视角的关照”,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6期,第42页。
同注47引书,第199 - 200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