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民主新路——中国政协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李静美
【摘要】现代民主不仅是一种国家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中国政协既是国家民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平台,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际民主;国家民主;社会民主
【全文】
1945年7月,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邀请访问延安并商讨国是,毛泽东邀黄炎培到自己的窑洞里促膝长谈,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所见所闻感想如何,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谈话,被人称之为“窑洞对”,并被史料界引之为民主政治的经典之谈。[1]
66年过去了,两位先哲的预言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验证,随着国际风云的变幻,当初为争取民主而斗争并以民主作为立国之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大多数离开了国家的政治舞台,就连社会主义的“带头大哥”——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最终也未能跳出“周期率”的支配,社会主义大厦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国家解体,动辄以人民自居的执政党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就在社会主义日渐式微的国际政治环境下,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中国,执政60多年的共产党,却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不但从政治上顶住了西化浪潮的巨大冲击,跳出了“兴勃亡忽”的周期率;而且经济上也创造了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的奇迹,实现了赶超西方强国的百年梦想,[2]其奥秘何在?尽管理论界对此仁智各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中国共产党确实开拓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新路,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中“三大系统”[3]之一的政协系统,从社会层面来说,它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从政党层面来说,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从国家层面来说,它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组织的建立及制度的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