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开始把民主化的希望寄托在以社会团体的发展与壮大为主要形式的公民社会身上。从70年代末起在前苏联东欧,80年代初起在拉美和东亚,80年代末起在黑非洲,90年代初海湾战争后的中东地区,学者们掀起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热潮就是明证。在当前各种民主化理论中,社会团体都处于重要地位。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社会团体具有组织和教育公民,表达公民的利益和要求,维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分割和制约国家权力等方面的作用。他们相信,发育到一定程度的公民社会是民主化的前提,也是民主制度健康运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三部门”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这些原因发端于福利国家政策在后现代国家的普遍失败这一事实。莱斯特.赛拉蒙(L.Salamon )认为“第三部门”的存在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历史原因,即国家形成之前人们的自愿集结的传统。第二、市场缺陷,“第三部门”中的非营利组织使个人群体将他们的资源集中以解决他们共同需求的但又无法使大多数人都支持的公共物品,这样就弥补了政府在解决市场缺陷时的不足。第三、政府缺陷,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政府机制的内在局限性。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将发展志愿团体作为削弱政府社会支出战略的核心内容。从政治的角度观之,资本主义晚期公共生活面临种种危机。由于福利国家政策的推广,国家向社会领域的无限渗透缩小了人们的自由生存空间,使得社会制约国家的功能急剧衰退,而公共领域批判性功能的衰退又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正如约翰•基恩所言,“今天,能避免在独立自主的公共领域里活动的普通公民实事求是的批评的国家机构绝无仅有。福利国家试图消除社会抗议并永久保持一个‘社会性’时代,却无意中导致了一个‘不服从’的过程、政治活动的高涨和激进的民主期待。”
在东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受到批判及随后进行的改革失败刺激了一些学者进行理论反思。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中,公民社会被国家淹没,国家在人们的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它使普通民众养成对国家的依赖感和懒惰思想,来自民间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受到窒息,同时政治权力滥用现象也愈演愈烈。斯大林模式先后受到苏联、东欧各国执政党和思想界的批判,同时,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在这些国家也逐步推行开来,一种独立于国家的公民社会在这些国家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后横扫原苏联及东欧的政治变革冲击了整个世界。公民社会及争取建设公民社会的运动在苏联东欧民主转变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极权主义体系更容易产生于公民社会的结构还没有充分形成的环境中,而阻止它们发生或促使其垮台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培育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国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联邦。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俄罗斯社团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它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