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水务发展“ 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成府发〔2012〕32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6日
成都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务保障水平,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水务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成都水务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务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深化,水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水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的水务管理体系初步建成,水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是灌溉配套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主要实施了都江堰、玉溪河、九龙滩等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主要水利工程4071处,蓄引提水能力达到57.72亿立方米;灌区有效灌面达480.38万亩,有效灌溉率达94.1%;渠道防渗整治达1.47万公里,节水灌面达272.4万亩。二是山丘区抗旱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以实施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抗旱能力提升工程为重点,建成人工湖25座,山坪塘20833口、石河堰1081道、微水池44923口,整治改造提灌站324座,新增改善灌面86万亩,山丘区浇灌面积达100.4万亩。三是现代水利设施加快建设。全市水系相通、渠系配套、功能较全、设施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架构基本形成,全域水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一批现代高效农田水利灌溉设施。
(二)防汛减灾能力整体加强。一是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以“上蓄、中分、下排”为基本框架的防汛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岷江董河坝、沱江峡口、府河三大排洪总出口初步打通,防汛工程框架基本形成。二是河道防洪标准稳步提升。12条市管以上河道(含省委托代管)和中心城区82条河道已建成堤防1200公里,达标堤防的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升至10-20年一遇;中心城区府河、南河、沙河达标堤防防洪标准200年一遇。三是重点片区排涝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新建、扩建排涝泵站、水闸,加强片区排涝治理,全市涝区面积明显减少,整体排涝能力明显提高,具备了防御较大洪水灾害的能力。四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完成了14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基本消除了现有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
(三)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全域成都供水架构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自来水六厂五期工程、天回银杏园加压站、红光加压站等一批供水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行,解决了农村18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率达57.3%;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规模以上自来水厂36座,日供水能力300.2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日供水能力178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100%。二是城乡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建立健全饮水水源保护巡查机制和在线监测机制,成都城市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心城区水质提前两年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卫生部要求的106项水质指标,村镇供水水质符合卫生部和水利部供水水质要求。三是供水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都江堰磨儿潭应急水源工程、自来水七厂(日供水100万吨)、凤凰山10万吨高位水池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金堂县东风水库扩建工程、崇州市文井江李家岩水库第二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四)水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城乡一体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全市共建成177座镇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234.1万吨,城乡污水处理厂配套主干管网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和纠错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和区(市)县县城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厂满覆盖,其他乡镇污水处理厂覆盖率达70%;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1.3%。二是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实施了62条中小河道小流域综合治理,广泛开展1162公里河道的污染集中治理和水域环境卫生专项治理行动。建成20座污水处理设施、28座微型生态湿地系统、75座截污堰、340余公里截污管道;整治和改造河道1181公里,建设2处河系湿地;到2010年,中心城区环境用水量已由原来每年6.5亿立方米增加到9.5亿立方米,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三是中心城区下河排污口治理不断深入。实施管网整改和雨污分流整治,完成中心城区摸底河、肖家河等37条重点河道的1351个下河排污口治理工作,治理河道基本实现“水清、无味”。四是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完成治理水土流失372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审批率、执行率分别达到8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