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理安排施工方式和施工时间。
合理布置建筑施工工地内的施工机具和设备,建筑工地采用隔声屏等降噪措施,对施工现场的电锯、电刨、大型空气压缩机等强噪声设备应采取封闭措施,并尽可能远离居民区,降低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施工单位在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施工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将可能产生噪声扰民的施工作业安排在昼间(06∶00―22∶00),通过增加设备缩短连续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因抢修、抢险等特殊情况需要夜间连续作业的,施工单位必须在24小时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备案。
3.严格控制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市政府重点施工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项目开工建设时,分别由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建设公告;夜间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在受影响的社区内和施工场所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名称、施工项目性质、施工单位名称、夜间施工起止时间、工地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同时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
严格控制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的夜间施工。实行夜间施工临时许可审批总量控制,严格限制夜间施工次数,项目严格按照《重庆市建筑工程夜间施工临时许可审批规定及程序》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因生产工艺需要必须在夜间10时到次日凌晨6时实施夜间连续作业的,施工单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交建设主管部门有关认定证明并附专家意见,经环保部门批准后核发《重庆市建筑工程夜间施工临时许可证》方可施工。取得夜间施工许可后,施工单位必须将夜间施工许可情况在受影响的社区内和施工场所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名称、施工项目性质、施工单位名称、夜间施工批准文号、夜间施工起止时间、夜间施工内容、工地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同时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
4.加强对施工工地噪声的监管力度。
建立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管理责任制、施工现场值班制,加强现场管理,倡导文明施工,施工单位应设置专职噪声监督员,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并要求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群众利益。施工单位应在建筑施工工地显著位置悬挂《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牌,载明工程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名称、施工单位负责人姓名、工程起止日期、建筑施工污染防治措施和联系电话等事项。
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建筑施工噪声控制。项目监理单位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噪声污染防治的要求,对施工工地的噪声污染防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对未按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的,督促建设单位限期改正,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对群众举报和投诉的施工工地噪声扰民情况,监理部门应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加大建筑施工现场检查的力度,重点加大夜间施工的执法力度。开展夜间和节假日巡查,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情况、施工单位守法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严肃查处夜间噪声违规施工作业行为,根据投诉频率酌情加大处罚力度。施工单位违反规定,未在施工现场采取噪声污染防范措施或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在夜间进行施工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工并依法进行查处。
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投诉处理。完善现场处理投诉机制,对群众投诉的违法施工行为及时制止,通过快速有效的现场处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环境保护部门加大噪声污染超标排污处罚力度。建立约谈制度,对噪声投诉较多的施工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通报噪声防控存在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并采取措施加强与投诉人的沟通协调。
5.建立建筑施工沟通协调和奖惩机制。
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合力共同做好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管理。建立和执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监管情况定期通报制度,通报内容包括施工噪声居民投诉量、检查次数和查处违法超时施工、超标排放数量等情况;根据噪声污染防治管理职责,将统计情况定期通报给有关部门。对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重大建设工程建立信息分析报送机制,做到上下、横向之间信息互通。施工单位应做好工程周围居民的沟通协调和解释工作,施工单位必须成立群众来访接待处,认真接待来访居民,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征求居民意见,主动做好有关的安抚工作。
建立施工单位环保信誉档案,将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群众环境投诉、违规施工处罚等记录与施工单位的文明工地评选和诚信评价挂钩。环境保护部门定期将施工单位的噪声违法行为查处情况通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噪声扰民投诉与夜间施工临时许可证审批挂钩,对扰民严重、投诉较多的,环保部门暂停审批夜间施工临时许可证。探索建立噪声污染危害补偿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