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五类流行村对当年检获钉螺的村,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相关村民组6~65岁常住居民查病1次,受检率均达90%以上。
1.6 对有疫水接触史的流动人群,每年采用询检法或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
2 查病方法
2.1 询检法
主要是询问受检人员在末次治疗后,近1~2年有无疫水接触史及有无发热、腹泻等主要血吸虫病症状。
2.1.1 材料准备
听诊器、血压计、询检法调查登记表。
2.1.2 操作步骤
2.1.2.1 应仔细询问受检者血吸虫病查治史、末次治疗时间及此后接触疫水地点、时间、接触方式及出现的症状。
2.1.2.2 必要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非血吸虫病引起的发热、腹泻、肝肿大等临床症状体征。
2.1.3 诊断标准
末次治疗后,近1~2年内有疫水接触史或疑似血吸虫病症状,定为本法阳性。
2.1.4 注意事项
2.1.4.1 应注意受检者接触水体地点周围的钉螺分布变迁及现状。
2.1.4.2 避免诱导性询问血吸虫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2 血清学方法
根据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原理,用已知抗原(抗体)和采集的人体血清进行体外检测抗体(抗原)的方法。目前人群查病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如下几种,可选任何一种方法进行病情调查,由于血清学方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般不用于效果评价。
2.2.1 环卵沉淀试验(COPT)
2.2.1.1 材料准备
抗原(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石蜡、载(盖)玻片、显微镜、温箱、离心机、滴管、塑料管、针头等。
2.2.1.2 操作步骤
采集获取受检者血清,用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分别划两条相距20mm的蜡线,在蜡线之间加受检者血清2滴(0.05~0.10ml),然后用针头挑取干卵约100~150个,加入血清中,混匀,覆以24mm×24mm盖玻片,四周用液化石蜡密封后,置于37℃温箱中,经48~72h后用低倍(80~100×)显微镜观察反应结果,疑似者应在高倍(400×)显微镜下加以鉴别。
2.2.1.3 结果判断
2.2.1.3.1 阳性反应
虫卵周围产生边缘较整齐、光滑,并有明显折光的泡状、指状或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其中泡状沉淀物须大于10μm(约相当于两个红细胞大小),才能定为阳性,记录发生阳性反应的虫卵数,按下式计算环沉率。
环沉率(%)=(阳性虫卵数/全片观察正常虫卵数)×100
2.2.1.3.2 阴性反应
虫卵周围光滑,无沉淀物。或有小于10μm的泡状沉淀物。
2.2.1.4 诊断标准
环沉率≥3%定为本方法检查阳性。
2.2.1.5 注意事项
2.2.1.5.1 干卵应以重感染兔血清(感染1500~2000条尾蚴的兔血清)测试,环沉率>30%者为合格抗原。
2.2.1.5.2 划蜡线应将石蜡加热至开始冒烟时,用棉签蘸蜡一次划成,以保证蜡线厚薄均匀,蜡线不宜过厚,线间距离不宜小于20mm。
2.2.1.5.3 在试验血清中挑入干卵数不宜过多,以100~150个为宜,并使虫卵均匀分散,切勿成团块。
2.2.1.5.4 宜用24×24mm(或22×22mm)的盖玻片覆盖,一次蜡封,以避免密封不严,影响反应结果。
2.2.1.5.5 检测Ⅲ、Ⅳ、Ⅴ类流行村人群时,虫卵孵育时间可酌情延长到72h,以便提高阳性检出率。
2.2.1.5.6 要善于识别粘附于干卵周围的红细胞、组织碎片及从卵壳破裂处渗出的毛蚴组织等,通常在高倍镜观察时,易于识别这些物质。
2.2.1.5.7 已检查完毕的标本片,可用3%甲酚皂(来苏尔)溶液浸泡1~2天,待盖玻片脱开后,分别清洗,拭干备用。
2.2.1.5.8 不成熟虫卵、破卵不计算在被观察的虫卵总数内。
2.2.1.5.9 国内有关COPT的操作方法较多,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还有塑料管法、双面胶纸条法、PVC薄膜抗原片法、PVF抗原片法,血凝板法,以及IEST法等都可选用,阳性标准与常用玻片法相同。
2.2.2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
2.2.2.1 材料准备
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的冻干“O”型红细胞或绵羊红细胞、V形微量反应板、塑料管、采血针、酒精棉球、微量滴管、生理盐水、离心机等。
2.2.2.2 操作步骤
2.2.2.2.1 采集获取受检对象血清。
2.2.2.2.2 配置致敏红细胞悬液:取冻干致敏红细胞1支,每支加用致敏红细胞稀释液1ml,充分混匀。
2.2.2.2.3 血凝板的第1列第1孔加标本稀释液100μl(4滴),第2~4孔加标本稀释液25μl(1滴)。于第1孔加25μl(1滴)待测血清,充分混匀后吸出25μl于第2孔,第2孔充分混匀后依次倍比稀释至第4孔,在第4孔混匀后弃去多余的25μl (1滴),然后将第1孔吸取75μl弃去,第1~4孔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5、1:10、1:20和1:40。
2.2.2.2.4 于稀释后的每孔血清加致敏红细胞悬液25μl(1滴),震摇1~2min,置37℃,30min后观察结果。
2.2.2.2.5 每次试验均应设阴性、阳性对照。阳性、阴性对照血清为冻干品,使用前每管加100μl蒸馏水稀释,充分溶解后使用。
2.2.2.3 结果判断
2.2.2.3.1 阴性反应
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见一边缘光滑,致密的小圆点。
2.2.2.3.2 阳性反应:红细胞成明显颗粒凝集散布于孔底,周围不形成致密的圆点,强阳性时凝集物边缘形成不规则的皱褶。
2.2.2.4 诊断标准
以血清1:10稀释出现阳性反应可判为本法阳性。
2.2.2.5 注意事项
2.2.2.5.1 受检者血清以1:10稀释,出现阳性反应作为阳性反应的起点较为适宜。
2.2.2.5.2 冻干致敏红细胞于4℃可较长时期保存,其效价不变。室温中保存则不宜超过3个月。
2.2.2.5.3 待测血清标本以新鲜血清为宜。
2.2.2.5.4 实验时宜选用V形血凝反应板,形成终点快判断结果准。
2.2.2.5.5 因批号不同抗原效价有很大差异,应在查病前做效价测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2.2.5.6 用过的微量血凝反应板不能浸泡于酸、碱溶液中,也不能用毛刷洗擦,必须用高压自来水将沉积孔底的红细胞冲洗干净,再以蒸馏水洗2~3次,晾干使用。急用时可将洗净的反应板置37℃温箱烘干。
2.2.2.5.7 必要时使用一次性反应板。
2.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2.3.1 材料准备
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聚苯乙烯塑料微量板、定量吸管、缓冲液和有关化学试剂、冰箱、恒温箱、ELISA检测仪等。
2.2.3.2 操作步骤
2.2.3.2.1 采集获取受检对象血清
2.2.3.2.2 于聚苯乙烯塑料微量板的凹孔中加入0.2ml以pH9.6碳酸盐缓冲液作1∶3000(或1∶1000,随抗原效价而定)稀释的虫卵抗原,置4℃过夜。
2.2.3.2.3 次日倾去抗原,用含有0.05%吐温-20的磷酸缓冲盐水(PBS/TpH7.4,0.01mol/L)洗涤3次,每次5min。
2.2.3.2.4 于凹孔中加入以PBS/T作1∶200稀释的受检者血清0.2ml,37℃ 2h。
2.2.3.2.5 倾去血清,以PBS/T洗涤3次,每次5min。
2.2.3.2.6 加入以PBS/T作1∶1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0.2ml,37℃,2h。
2.2.3.2.7 倾去酶标记结合物,以PBS/T洗涤3次,每次5min。
2.2.3.2.8 加入0.2ml邻苯二胺(OPD)底物溶液〔10mg OPD+pH5.0柠檬酸缓冲液25ml+30%过氧化氢10μl〕0.2ml,37℃,30min。
2.2.3.2.9 在各凹孔中加入2mol/L硫酸0.05ml以终止反应。
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光密度(OD)值。
2.2.3.2.10 每次实验均设阳性参考血清对照,同法求出其OD值。以此对样本血清OD值进行校正。
2.2.3.3 诊断标准
2.2.3.3.1 Dynatech酶标专用比色计:测定结果OD值≥0.5为血吸虫阳性。
2.2.3.3.2 目测
受试血清凹孔中所显示的颜色浅于阴性对照血清颜色一个滴度者为血吸虫阳性。
2.2.3.4 注意事项
2.2.3.4.1 试验时,每块反应板均应设标准参考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对照。
2.2.3.4.2 试验时,加底物前,反应板经洗涤、甩干后,不宜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应速加底物,以免影响酶的活力而影响结果。
2.2.3.4.3 酶结合物浓度很重要,必须准确配制。
2.2.3.4.4 每次洗涤一定要干净,否则影响结果。
2.2.3.4.5 配制试剂的器皿最好能固定使用,不要经常更换。
2.2.3.4.6 目前国内有关改进ELISA的方法较多,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还有PVC薄膜快速ELISA法等选用。
2.2.4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
2.2.4.1 材料准备
试纸条、染料标记抗原1,PVC小杯(有试剂盒供应)。
2.2.4.2 操作步骤
2.2.4.2.1 采集获取受检对象血清。
2.2.4.2.2 待检血清l0μl置检测PVC小杯中,另加入50μl标记染料的抗原液,轻轻混匀约1min。
2.2.4.2.3 取试纸条插入小杯中,约5~l0min。
2.2.4.2.4 待小杯内反应液吸干后(10 min左右)观察结果。
2.2.4.3 结果判断
2.2.4.3.1 阳性反应
检测带和对照带均显紫蓝色的沉淀带。
2.2.4.3.2 阴性反应
对照带显示紫蓝色沉淀带而检测带无紫蓝色。
2.2.4.4 诊断标准
出现阳性反应者可定为本法血吸虫阳性。
2.2.4.5 注意事项
2.2.4.5.1 检测血清必须新鲜,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
2.2.4.5.2 取试纸条时,用手捏住吸水垫(较长的一端),严禁触摸检测膜。
2.2.4.5.3 试纸条一定要插入杯底。
2.2.4.5.4 检测带反应过强时,对照带显色会减弱,甚至不显色,此结果仍判断为阳性反应。
2.2.4.5.5 该试纸条法与肺、肝吸虫病人血清有部分交叉反应,检测时应加注意。
2.2.4.5.6 试剂盒在4℃可保存6个月。
2.3 病原学方法
目前在人群查病时运用的病原学方法是粪便检查法,在实际工作中可选用以下任何一种粪检方法。
2.3.1 尼龙袋集卵孵化法
2.3.1.1 器材准备
40~60目/英寸铜丝筛、260目/英寸尼龙绢袋、250ml三角烧杯、搪瓷杯、竹筷、尼龙绢袋支架、淋水用橡皮管、水桶、明矾、漂白粉等。
2.3.1.2 操作步骤
2.3.1.2.1 取受检者粪便约30g,先置于40~60目/英寸的铜丝筛中,铜丝筛置于下口夹有铁夹的尼龙绢(260目/英寸)袋口上,淋水调浆,使粪液直接滤入尼龙绢袋中,然后移去铜丝筛,继续淋水冲洗袋内粪渣,并用竹筷在袋外轻轻刮动助滤,直到滤出液变清。取下夹于袋底下口的铁夹,将袋内沉渣淋洗入三角烧瓶(若需加做沉渣镜检,可在烧瓶中吸取沉渣3~4滴放在载玻片上,抹成涂片两张置于低倍显微镜下检查,每片镜检时间不宜少于2min)。
2.3.1.2.2 将盛有粪便沉渣的三角烧瓶加水至离瓶口1cm处,放入孵化室(箱)或在室温下孵化,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2~26℃。
2.3.1.2.3 观察毛蚴宜在孵化后1、3、5h各1次。
2.3.1.3 诊断标准
发现血吸虫(虫卵)毛蚴即为血吸虫病人。
2.3.1.4 注意事项
2.3.1.4.1 观察毛蚴时,应将烧瓶向着光源,并衬以黑纸板。要注意毛蚴与水中原生动物的区别。如有怀疑,可用毛细吸管吸出,在显微镜下鉴别。
2.3.1.4.2 粪便必须新鲜,夏季不宜超过l2h,冬季不宜超过24h,粪量不足30g的应退回再送。
2.3.1.4.3 切勿用包过农药、化肥或其他化学品的纸张包粪便。
2.3.1.4.4 孵化用自来水时,一般要将水过夜脱氯;急用时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代硫酸钠(每50kg水中,加入硫代硫酸钠0.2~0.4g)除氯半小时后使用。如用河水或井水,可将水加热至60℃或经过滤,以除去水虫。也可每50kg水用漂白粉0.35g(漂白粉精0.17g)杀虫。
2.3.1.4.5 为了澄清河水,每50kg水可加入明矾1.5~2.0g(浓度超过0.02%以上时,对虫卵孵化有抑制作用)。
2.3.1.4.6 被工业废水、化肥和农药污染的水和含盐量较高的水都不宜用于孵化。
2.3.1.4.7 温度是促使虫卵孵化的必要条件,25℃左右最适宜。室温在20℃以下或更低时,必须加温,一般采用简化的土孵化室或孵化箱,使孵化环境能保温在25℃左右。
2.3.1.4.8 一切粪检用具每次用后都必须洗刷3次,洗净后用60~80℃热水浸泡杀卵,避免交叉污染。
2.3.1.4.9 残余的粪便、粪渣、粪水和沉渣等必须倒入指定的沉淀粪池中贮存或用药物杀卵,以防病原扩散。
2.3.1.4.10 尼龙绢袋使用过久,孔目变形或孔目破损者要及时剔除,以免影响效果。
2.3.2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2.3.2.1 器材准备
甘油孔雀绿溶液、亲水性玻璃纸、定量板、尼龙绢片、载玻片、塑料刮片等。
2.3.2.2 操作步骤
2.3.2.2.1 置尼龙绢片于受检粪样上,用软性塑料刮片在尼龙绢片上轻刮,粪便细渣即由绢片微孔中露至绢片表面。
2.3.2.2.2 将定量板(3×4×2.5cm,板中圆孔的孔径为3.5mm,刮平后,孔中可容粪量41.1mg)放在载玻片中部,以刮片从尼龙绢片上刮取细粪渣填入定量板的中央孔中,填满刮平。
2.3.2.2.3 小心提起定量板,粪样即留在载玻片上。
2.3.2.2.4 取一张经甘油孔雀绿溶液浸渍24h的亲水性玻璃纸(30×30mm),盖在粪便上,用橡皮塞或另一块载玻片覆于玻璃纸上轻压,使粪便均匀展开至玻璃纸边缘。
2.3.2.2.5 编号后置于室温25℃,相对湿度75%下过夜,镜检。
2.3.2.2.6 每份粪样至少需做2张涂片,以镜检每片平均检出的虫卵数乘以24即为1g粪便中的虫卵数(EPG)。
2.3.2.3 诊断标准
发现日本血吸虫卵即为血吸虫病人。
2.3.3 结果观察
2.3.3.1 将透明后的加藤片置于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在低倍镜(10×)下进行镜检,镜检时仔细检查每一视野,并特别注意与未受精蛔虫卵的鉴别。
2.3.3.2 计数原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记录全片血吸虫卵的数量。
2.3.4 注意事项
2.3.4.1 亲水性透明玻璃纸使用前需全部浸入透明液中,浸泡24h以上,使玻璃纸显示绿色或蓝色。
2.3.4.2 把刮片上的细粪渣填入定量板时,必须填满中央孔全孔并抹平;压制涂片时尽量使粪便均匀展开至玻璃纸边缘,但应避免粪渣溢出。
2.3.4.3 加藤片透明的速度取决于温、湿度,一般放置室温过夜即可,冬季温度较低时则需置25℃温箱内以加快透明,但切忌放置于太阳光直射下加快透明,避免加藤片脱水过度,而影响镜下虫卵的观察。
2.4 B超检查
因血吸虫卵沉积肝脏引起肉芽肿,继后发生肝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特别是干线型纤维化,及门脉分支血管壁的增厚,可在超声诊断仪中显示有特征性图像,有助于血吸虫病的诊断。
2.4.1 器材准备
B超机、藕合剂、卫生纸、报告单。
2.4.2 操作步骤
2.4.2.1 空腹平卧位与平静呼吸时,以剑下横纵切面,右肋下斜切面及右肋间切面等为肝脏常规切面,全面探查肝脏回声情况,检查肝实质纤维化程度,以肾实质回声为正常标准,判断肝回声强弱,可分如下4级:
0级-正常;
I级-病灶性回声密集区,分散在肝实质,没有明确的界限,具体化为回声尚均匀,但增强、增粗(光点颗粒稍粗);
Ⅱ级-较强的光带形成鱼鳞样图形,散在性病灶性回声密集区直径20mm,具体化为回声欠均匀,光点较粗大,全肝均可见散在的细网状回声,肝血管壁回声稍增强、增厚,肝血管起行大致正常;
Ⅲ级-回声密集带形成相互连接的网状,多见直径20mm的病灶回声密集区,有中心纤维化的块物(组织),具体化为回声不均匀,光点增粗回声较高,全肝均可见粗大网络状回声,门脉血管壁增厚明显,肝内血管腔变细窄,显示不清,肝脏体积缩小。
2.4.2.2 平卧位肝脏常规切面,探测肝脏表面与外形,肝表面可分为光滑、轻度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肝左叶外形,背面凹为正常,凸为异常,下缘锐利为正常,钝为异常。
2.4.2.3 以平卧位通过腹主动脉剑下纵切面,探测肝左叶长度与厚度。右肋下斜切面,以清楚显示肝静脉右支注入下腔静脉处,控测右叶最大斜位。
2.4.2.4 平卧位探头置于右侧面中线纵切面,以通过下腔静脉为参照点,测肝右叶第一长径。用探头垂直置于右侧锁骨中线纵切面,测肝右叶第二长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