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隔音条件良好的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提供网络环境。
(2)配备钢琴、电钢琴、节拍器等。
(3)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4)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5)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一定数量的节奏训练乐器。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笔记等主要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期中、期末考试、单元考试等主要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要关注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和质量,以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全面评价。做到"质"的描述和"量"的呈示相结合,采用笔试、面试等多种形式收集测试的数量化资料,重视对这些资料的合理解释。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内容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音乐基本能力、音乐心理素质、音乐文化修养的形成与发展状况;课程进度的合理性、师生之间的适应性等。
2.音乐能力测量的基本过程
(1)笔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听觉分析与听写。
(2)面试:精唱的视唱;视谱即唱;构唱;弹唱。
3.音乐能力评价的分值比
笔试30%,面试30%,平时作业20%,课堂表现20%。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
本课程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及校内外音乐活动所需的多声部音乐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表现及创作的能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多声部音乐的结构要素及形态。认识、理解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及技法的演进与音乐文化的关系。
2.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了解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在借鉴、吸收欧洲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和表现技法,适应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点方面一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3.能分析常见的中外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及和声结构,认识和声表现技法在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表达方面的作用,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学习音乐材料陈述及展开的基本手法,把握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及结构类型,认识音乐材料及曲式结构与音乐表现的一般关系,能够分析中小型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了解复调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具备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体裁复调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
6.能运用所学的和声知识为编写或演奏歌曲简易伴奏选配适当的和弦。
7.能将单声部的青少年歌曲或民歌编配为简易的合唱曲。能将乐队总谱简化为适宜于中小学生演奏的小型合奏谱,或能根据多声部乐谱编配为中小学生常见乐队使用的简易合奏谱。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本课程学科综合的理念,基于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科融合与交叉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为此,在强调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同时,应重视音乐作品多声部结构原理的共性和多声手法运用的交融性,弱化单一学科教学内容的边缘界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内容和音乐分析实例,应紧密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教学实际,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重视对学生今后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及以歌曲伴奏、小型合唱曲和学生乐队用谱的改编为重点的多声部写作技能,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3)音乐分析实例的选取,应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及文化价值,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和当代优秀创作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注意将青少年学生熟悉、喜爱的作品和通过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教科书中选用的作品,纳入实例分析的范畴。
2.课程基本内容
(1)多声部音乐概述
● 多声部音乐的概念、范畴
● 多声部音乐的横向结构:音乐随时间展开的过程--从局部到整体
● 多声部音乐的纵向结构形态:主调音乐、复调音乐
(2)主调音乐
● 一段完整音乐的横向结构
动机 乐节(乐汇) 乐句 乐段
● 多声部音乐作品中静态的纵向结构
● 基本和声材料与旋律的一般关系
调性的识别 陈述过程与终止 和弦外音
● 为歌曲旋律选配和弦的实例比较
● 基本和声材料的扩展
离调 变化和弦 转调
● 多声部音乐作品调性布局与和声分析
● 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常用的手法
● 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
● 规范化曲式与非规范化曲式
● 和声的运用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
● 和声运用在音乐表现及风格表达中的作用
(3)复调音乐
● 复调音乐的类型及在作品中的运用概述
● 音点及不同声部结合的一般原理
● 对比式二声部
● 模仿式二声部
● 复调音乐的主要体裁及结构
● 复调音乐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4)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
● 中、西管弦乐队常见的组织形式与总谱排列
● 移调乐器与总谱识读
● 乐队总谱多声部织体的功能梳理
● 具有普适性的中小学生乐队用谱
(5)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和演变
● 多声部音乐调性观念的极端拓展与消解
● 不协和音的"解放"及新音源的开掘
● 化横为纵及横纵一体的序列作曲手法
● 激进的艺术观念与个性化的音乐材料
(二)课程教学
1.鉴于本课程的学科基础是分别建立在原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学及部分配器法常识的基本原理之上,因此教学中必然会涉及上述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但对这些基本内容的讲解不必过于琐细,而应提纲挈领、简明透彻,强调基础、突出重点。
2.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服务的。进行音乐分析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多声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认识论原则。
3.本课程除课内讲解、范例剖析外,学生的课后练习和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指导,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精选学生的课后练习内容,书面作业和课后练习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应使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和教师的批改、指导,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获得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4.流畅地识读乐谱,是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能力的基础,这往往是过去作曲技术理论课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针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必要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流畅地识读乐谱的能力,为学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能力的形成打好坚实基础。
5.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本课程应加强实践环节,可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曲艺、歌舞音乐、器乐曲及综合性乐种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约请当地的音乐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新作品和创作经验,以充实教育教学内容。
6.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建议:多声部音乐概述和主调音乐为一学期,复调音乐,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和演变为二学期。
7.开课班级以每班不超过30人为宜。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