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的通知

  1.4风险评估
  一般 RP(或Rf、Ry)≤3 作为背景值,当风险值超过此限,当3< RP(或Rf、Ry)≤7时,应按照《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当 7< RP(或Rf、Ry)≤9 时,应采取风险预警措施;当RP(或Rf、Ry)>9时,应采取风险应急措施。
  2 风险值定量评价
  2.1风险识别
  利用收集到的饮用水水源所在江河、湖库流域水环境状况、水文气象条件、水源保护区范围和排污口设置等图文、数据并结合水源的实际特点,通过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布局及污染源分布进行多种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从复杂的环境背景中确定出水源周围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类型。
  2.2源项分析
  分析潜在事件,筛选出风险源,依据其在线量或贮量,定量分析最大可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其发生概率、事件排放源强等。
  最大可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可采用事件树、归纳统计等方法确定。事件源强的确定方法包括泄漏量计算法和经验估算法。计算法适用于以腐蚀或应力作用等引起的泄漏型为主的事件,经验估算法适用于以火灾爆炸或碰撞等突发事件为前提的危险性物质释放。
  具体的源项分析方法及参数可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
  2.3后果计算
  结合水源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类型和事件排放污染物的种类,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的方法对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危害后果进行预测,得出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对水源水质的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如水质超标因子、超标范围、超标倍数、超标持续时间等。
  建议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中污染物扩散数学模型。
  2.4风险值计算
  根据污染事件对水源水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利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人体健康损害为特征的风险事件)或生态损害模型(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风险事件),计算污染事件发生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程度。并在污染事件概率计算、危害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污染事件对水源造成的风险值。
  风险值是风险评估表征量,包括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危害程度,可定义为:
  R=P*C
  式中:
  R- 风险值(危害程度/单位时间);
  P- 最大可信事件的发生概率(事件数/单位时间);
  C- 最大可信事件造成的危害(损害/事件)。
  从水源各类最大可信事件风险值Rj中,选出危害最大的作为该水源最大可信事件风险值Rmax,并将其作为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基础。即:
  Rmax=f(Rj
  式中:Rmax- 水源最大可信事件风险值; Rj- 水源内各类最大可信事件风险值。
  2.5风险评估
  当水源环境风险相当于地震或天灾所带来的危险性时,可不必担心此类事件的发生,建议风险值以 10-6 /a 作为安全数量级,当风险值达到 10-5 /a 时,应采取风险防范措施;达到10-4/a时,应采取风险预警措施;达到 10-3/a时,应采取风险应急措施。
  表 A.2.1  各种风险水平及其可接受程度(RL

风险值(死亡/年)

危险性

可接受程度

10-3数量级

危险性特别高,相当于人的自然死亡率

不可接受,应立即采取措施改进

10-4数量级

危险性中等

应采取改进措施

10-5数量级

与游泳事故和煤气中毒事故属同一量级

人们对此关心,愿意采取措施预防

10-6数量级

相当于地震和天灾的风险 

人们并不当心这类事故发生

10-7~10-8数量级

相当于陨石坠落伤人

可忽略水平,没有人愿为这种事故投资预防


  附件四 污染防治技术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略)

  附件五 
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项目设计

  一、标志设立项目设计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要求,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碑、界桩、交通警示牌、宣传牌。
  (一)一级保护区标志设立
  沿一级保护区边界设置围墙、围网,每20~30m设红色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水源一级保护区”字样、严禁的活动和项目、边界范围及特殊标志或志,注上地点、水源保护区设立单位、设立时间,并进行监督管理。
  (二)二级保护区标志设立
  沿二级保护区边界每500m设黄色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在人流密度大的居民区、厂区、路口等地方加设。牌上注明“××水源二级保护区”字样、严禁内容、项目、范围,并定期巡视、监督管理。
  (三)准保护区标志设立
  沿准保护区边界每 500~1000m 设绿色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在人流密度大的居民区、厂区、路口等地方加设。牌上注明“××水源准保护区”
  字样、严禁内容、项目、范围,并定期巡视、监督管理。
  二、农田种植业污染防治项目设计
  (一)发展有机农业
  (82) (1)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是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
  常见的还田技术有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焚烧还田、过腹还田等。秸秆还田时,应把秸秆切碎或粉碎,长度小于5厘米为宜,秸秆过长会影响翻埋质量,影响播种、出苗。各地在推广秸秆还田时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还田方式。还田量也要因地制宜,原则上应保证当年还田秸秆充分腐烂,不影响下茬耕作质量。
  东北农业区还田秸秆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其中,玉米、小麦、大豆秸秆可采用粉碎翻压还田,水稻可采用留高茬还田;此外,还可采用秸秆堆沤还田,按比例堆积秸秆、人粪尿与畜禽粪,腐熟后使用。
  华北农业区还田秸秆主要有玉米和小麦,小麦秸秆可采用留高茬免耕覆盖还田,还田后可播种玉米;玉米秸杆可采用粉碎翻压还田、整株翻压还田,其秸秆需深翻入土。
  西北农业区还田秸秆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棉花。小麦、玉米可采用留高茬还田,实行秋冬灌及早春保墒,棉花秸秆可采用翻压粉碎还田。
  长江中下游农业区还田秸秆主要有稻草、麦秆、玉米秸和油菜秸。稻草可整草铺撒或切断铺撒,为防风吹散秸秆,可以撒碎土压草,盖草有调节温度、保持水土、改土增肥效果,水田秸秆还田分为翻压还田和免耕还田。
  西南农业区还田秸秆主要有麦秸、稻草、玉米秸和油菜秸。在旱坡地上采用覆盖还田,水田采用翻压还田。
  华南农区还田秸秆主要是水稻,可采用稻草直接翻压还田,收割时留稻茬。
  秸秆还田技术在推广应用时,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旋耕或耕种之前,注意补施适量氮肥来补充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的不足;尽量使用大型秸秆粉碎机,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在旋耕时将秸秆与土壤搅合均匀;提高土壤墒情,适当压实土壤,减少秸秆还田时形成的土壤空隙;不能直接使用带病的秸秆还田,带病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
  (83) (2)绿肥施用
  绿肥包括各种野生(无毒)青草、水草、树叶嫩枝芽或各种人工栽培的植物,如苕子、紫云英、蚕豆秆、瓜蔓等。
  绿肥施用方式有直接翻耕和沤制两种。直接翻耕方法简便,可适时就地采用,但在翻耕时要做到深埋、严埋,绿肥埋深一般不低于40 厘米,使绿肥全被土覆盖。同时,耙细泥土,使泥草紧密结合,利于绿肥分解。生长繁茂的绿肥,要先用圆盘耙耙倒切断,再进行翻耕。因作物种类和品种、土壤性质和质地,以及绿肥的种类、成分不同,在有其他肥料的配合下(特别是磷钾肥),一般以每亩施用2000~3000斤为宜。
  (二)选用低毒农药
  农业部推荐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品种有以下五类:
  (84)天然物质
  主要有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苦皮藤素、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浏阳霉素等。
  (85)合成制剂
  主要有丙威、速灭威、辛硫磷、毒死蜱、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等。
  (86)无机杀菌剂
  主要有碱式硫酸铜、王铜、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石硫合剂等。
  (87)合成杀菌剂
  主要有代森锌、代森锰锌、福美双、乙磷铝、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88)生物制剂
  主要有井岗霉素、菇类蛋白多糖、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宁南霉素、木霉菌、农用链霉素等。
  (三)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涉及面比较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实施过程需要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部门同广大农民相结合,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实践经验相结合,具有明显的系列化操作、产业化服务的特点。测土配方施肥流程为: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89)采集土样
  土样采集一般在秋收后进行,采样的主要要求是:地点选择以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为了解作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应状况,取样深度一般在20 厘米,如果种植作物根系较长,可以适当加深取样深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取样面积,一般50~100 亩面积为一个单位,取样可选择东、西、南、北、中五个点,去掉表土覆盖物,按标准深度挖成剖面,按土层均匀取土。然后,将各点土样混匀,用四分法逐项减少样品数量,最后每单位留1公斤左右样品即可。
  (90)土壤化验
  按目前农民对化验费用的实际承受能力,只能选择一些相关性较大的主要项目进行化验,如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这五项之中,碱解pH值二项氮、速效磷和钾,是体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有机质和可做参考项目,根据需要可针对性化验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
  (91)确定配方
  配方选定由农业专家和专业农业科技人员来完成,科学确定肥料配方。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负责本地的肥料配方。首先,由农户提供地块种植的作物,及其规划的产量指标。然后,农业科技人员根据一定产量指标的农作物需肥量、土壤的供肥量,以及不同肥料的当季利用率,选定肥料配比和施肥量。
  (92)加工配方肥
  行业主管部门、教育、科研、推广部门,肥料企业及农村服务组织实行统一测土、统一配方、统一供肥、统一技术指导,为广大农民服务。配方肥的生产要保证原料肥质量,然后由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统一配肥。
  (93)科学用肥
  配方肥料大多是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要掌握好施肥深度,控制好肥料与种子的距离,尽可能有效满足作物苗期和生长发育中、后期对肥料的需求。用作追肥的肥料,要掌握追肥时机,提倡水施、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94)田间监测
  平衡施肥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使用配方肥料之后,要观察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要看收成结果。从中分析,做出调查,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可及时调整修订平衡施肥配方。
  (95)修订配方
  平衡施肥测土一般每一年进行一次。按照测土得来的数据和田间监测的情况,由农业专家组和专业农业科技咨询组共同分析研究,修改确定肥料配方,使平衡施肥的技术措施更切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
  (四)生态隔离缓冲带
  科学设计缓冲带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设计中要考虑选址、规模、植被种类配置及管理维护四个要素。
  (96)选址
  根据地形合理设置缓冲带位置,有效拦截径流。一般设置在坡地的下坡位置,与径流流向垂直布置;对于长坡,可以沿等高线多设缓冲带,以削减水流的能量;在溪流和沟谷边缘设置,建立最后屏障。
  (97) 规模
  缓冲带的设置规模主要根据水土保持功效和农业生产效益综合考虑。如果缓冲带的位置属于荒地,则设置规模主要考虑水土保持效益;如设置位置属农田,则在考虑水土保持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农业生产效益。一般永久性植被缓冲区域面积占所保护的农业用地总面积3%~10%。
  (98)植被种类配置
  合理配置植被种类是缓冲区实现控制径流和污染功能的关键。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既要考虑采用以灌、草为主的植物在农田附近阻沙、滤污,又要安排根系发达的乔、灌以有效保护岸坡稳定、滞水消能,特别要注意的是配置植物种类时要考虑降雨和径流的时间分布规律,保证缓冲带既能在水量充沛时发挥功效,也能在水量较少时保存下来,使缓冲带整体功能达到最强。
  (99)管理维护
  适当的维护,如清理沉积物、修补损坏植被,保持缓冲区功能。径流在缓冲区均匀分布时,缓冲带能发挥最大效益。在缓冲带建设初期或使用一段时间后,部分未建好或损坏的位置会出现汇流,造成“木桶效应”,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农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设计
  (一)沼气池建设项目
  如果沼气池位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涉及保护区内的每个农户,建设“一池三改”模式的沼气池,把沼气池建设同改厨、改圈、改厕结合起来,处理牲畜所产生的废弃物,改变农村现有开放式厌氧粪便及污水管理方式,减少农户牲畜粪便及污水的CH4 排放。
  (100)工艺流程
  人畜粪便(青草及农业废物)→进料间→厌氧发酵间→水压(出料)间→农田。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将人粪便和牲畜粪便分两处进料口进入厌氧发酵间。
  (101)沼气池的设计、施工要求
  沼气池池型应根据《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标准图集》(GB4750)确定。沼气池容积一般为8~10m3,超过10m3须建双池,单池容积不能小于 6m3;沼气池结构须采用混凝土整体浇注结构或混凝土大板预制件结构。
  在布局上,沼气池、厕所、畜禽舍应三结合,其中,沼气池不能建在道路上,避免建在低洼地带;进出料间应加盖,盖板应采用具有足够强度等级的构件,进出料间中线夹角应大于90°;提倡安装沼气提粪器,沼气池池面应做混凝土护池坝,要有排水沟,沼气池内壁采用密封涂料密封。

  (二)畜禽粪便高温堆肥
  畜禽粪便可采用条垛式、机械强化槽式和密闭仓式堆肥等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依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1168),采用条垛式堆肥时,发酵温度45℃以上时间应不少于14天;采用机械强化槽式和密闭仓式堆肥时, 发酵温度50℃以上时间应不少于7天,45℃以上时间应不少于14天。液态畜禽粪便处理后污水排放,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的有关规定。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程度直接影响堆肥周期与产品质量。因此,堆肥过程的控制参数主要是与微生物生长有关的因素。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