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二)存在问题
  1、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仍较担心。目前,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农药残留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不同行业间制定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存在交叉矛盾。技术保障能力尚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仪器设备配置不足,部分检验设备严重老化;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检测能力亟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自律意识不强,诚信缺失。
  2、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我国食品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10 年我国食品科技投入强度约为 0.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2%以上的水平,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 1.5%的水平。食品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缺乏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创新能力不强。食品装备问题突出:一是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竞争能力弱,大型无菌冷灌装、肉制品加工关键装备、柑橘汁加工关键装备、高效分离装备、大型乳品生产线、食品品质在线监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装备等长期依赖进口。二是国产装备普遍存在能耗较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卫生保障性差、自动化程度低、关键零部件使用寿命短、成套性差等问题。三是标准化程度低、覆盖面小、标准类型不配套,标准覆盖率仅为 20%。
  3、食品产业链建设尚需加强食品工业与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食品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不足,原料保障、食品加工、产品营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绝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乏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原料生产与加工需求不适应,价格和质量不稳定。我国小麦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优质专用品种数量不足,每年仍需进口部分优质专用小麦;我国柑橘产量的 95%适宜鲜食,适合加工橙汁的柑橘品种和产量少,95%的橙汁依靠进口。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乏必要的仓储和物流设施,原料供应保障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抗风险能力弱。
  4、产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改变。不少企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粗放,初级产品多,资源加工转化效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部分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滞后,能耗物耗高,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玉米淀粉行业原料利用率仅为 95%,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 4 个百分点。我国干制食品吨产品耗电量是发达国家的 2-3 倍,甜菜糖吨耗水量是发达国家5-10 倍,罐头食品吨耗水量为日本的 3 倍;发酵工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 2.3%,是轻工业重点污染行业之一。
  5、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兼并重组力度不够,大中型企业偏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小、散、低”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的 93%。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快增长,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稻谷、小麦、大豆油脂、肉类屠宰及加工、乳制品等企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 44%、63%、42%、33%和50%左右。与此同时,落后产能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日处理稻谷 100吨以下、小麦 200 吨以下、大豆 400 吨以下、生鲜乳 100 吨以下规模不合理的小型企业产能在行业中的占比分别为 25%、24%、15%和25%。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存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
  (一)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1、食品质量安全受到空前关注,安全保障难度加大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基本公共卫生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普遍重视,对食品安全投入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也正在加强。然而,全球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食品产业链的全球化增加了食品安全保障难度,工业发展和环境破坏导致食品的化学危害趋于严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仍然较低,每年都有大量的食源性疾病发生,不发达国家甚至每年约有220万人死于食源性腹泻,发达国家每年仍约有 1/3 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保障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2、高新技术应用加速,食品工业不断涌现新业态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进入 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3、全球食品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全球食品格局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愈来愈深刻地影响我国食品工业。我国食品工业与全球食品工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关联。近年来,食品跨国集团空前活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大举抢滩登陆我国食品工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以及人才的争夺,将技术领先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使我国竞争力尚不够强的食品工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
  (二)国内食品工业面临形势
  1、安全风险广泛存在,食品质量要求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随着食品相关领域认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检测技术和医学的发展,农药兽药残留、抗生素以及非法添加物等物质的危害性研究的深入,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不断被认知;同时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食品安全风险增大,使得越来越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时有发生,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检验检测技术和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食品安全与营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食品工业在产品标准、技术设备、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宏观环境继续改善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并将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提出了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向,有利于推动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中西部开发持续投入及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政策,给食品工业的初级农产品原料供给和消费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促进食品工业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发生适应性变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及其他区域规划,都把食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很多省市也把食品工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并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渐改善。
  3、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空间持续扩大随着人口增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到 2015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 13.75 亿,每年新增 700 万人左右;城镇化率将达到 51.5%,每年约有 1000 万农村劳动力转为城镇居民;按“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测算,到 2015 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从 2010 年的35.7%和 41.1%分别下降到 32%和 37%左右。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将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继续推动食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4、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已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我国食品工业部分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必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节能节水节地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为目标,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保安全,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集聚集约发展,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衔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