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到 2015 年,饮料总产量达到 1.6 亿吨,年均增长 10%左右。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碳酸饮料、果蔬汁类饮料、包装饮用水、茶饮料、蛋白饮料、其他饮料产量的比例分别为 14:15:39:13:15:3。
  (八)制糖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系为核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行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糖料生产规模化建设,加快糖料种植现代化步伐,依靠科技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量,推进农户种植合作化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步推进大集团战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大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我国糖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强政府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坚持“以国产食糖为主,适当进口食糖补充不足”的平衡原则,国产糖的自给率力争稳定在 85%左右。
  2、产业布局
  通过加快甜菜优良品种选育、规模化种植、水利化和机械化推广的步伐,促进甜菜糖恢复性增长,保持甜菜糖与甘蔗糖的协调发展。
  南方蔗糖区。以广西、云南、湛江、海南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间的整合重组,鼓励企业采用大型、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加快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制糖工业。
  北方甜菜糖区。重点扶持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甜菜糖主产区,加大甜菜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单产水平和含糖量;发挥现有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提高制糖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3、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食糖产量 1600 万吨左右。日处理糖料能力达到 121万吨,其中:甘蔗日处理糖料能力 105 万吨,甜菜日处理糖料能力16万吨;甘蔗糖标准煤消耗低于 5 吨/百吨原料,甜菜糖标准煤消耗低于 6 吨/百吨原料,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 2010 年下降 10%。
  (九)方便食品制造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推进冷冻米面行业扩大规模,继续提高速冻食品产量,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鼓励冷冻调理食品、冷冻点心和营养型冷冻产品等新产品的发展。改进现有的产品工艺,提高行业节能水平;支持冷冻食品相关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物流系统的发展,促进整个冷冻食品产业链的同步协调发展。
  进一步发展常温方便主食产品,改变传统方便面高油脂和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等结构性营养问题,开发即食米饭、米粉、米线、馄饨、鲜湿面条等新产品和相关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改变常温方便食品产品同质化、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加快方便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焙烤食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2、产业布局
  按照靠近原料产地、重点销区以及交通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物流配套条件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方便食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加工企业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布局。大城市周边产业区,包括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鼓励高附加值、高品质和功能化的方便主食以及中餐菜肴的发展,鼓励休闲食品的发展。中原地区,以河南为重点发展面粉原料为主的方便主食和杂粮食品。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以稻米为主的方便主食食品、三餐食品和休闲食品。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以杂粮为主的休闲食品、副食以及三餐食品。
  3、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 5300 亿,年均增长30%,其中冷冻米面食品行业、方便面、其他常温方便主食、方便休闲食品等行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 1200 亿元、1000 亿元、800 亿元和 1000 亿元。形成 10 个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大型方便食品加工企业集团。
  (十)发酵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减少玉米等粮食原料的消耗量。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新产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行业专用酶制剂,适度发展发酵法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剂(糖化酶、淀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发酵法抗氧化和复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态制剂)等生产。推进高附加值氨基酸、有机酸、特种功能发酵制品、新型香精香料和多元醇等产品的产业化;推动食品配料及添加剂等产品生物制造工艺的改造升级,培育新型食品配料及添加剂、新型酶制剂、新型生物基材料等生物制造新产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研究生物转化途径及绿色制造工艺,改造高耗能、高耗水、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推广应用离心清液回收、糟液全糟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和排放,降低能耗和水耗,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限制 5 万吨/年以下且采用等电离交提取工艺的味精生产线、2000 吨/年以下的酵母加工项目和年加工玉米 30 万吨以下、总干收率在 98%以下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重点淘汰 3 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 万吨/年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年处理10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 97%以下的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和年产3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
  2、产业布局
  推动发酵产业由中东部和沿海地区向东北、内蒙古及中西部资源优势明显、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建设与资源相匹配的发酵工业基地。加快对山东、内蒙古氨基酸,山东有机酸和淀粉糖,湖南、湖北酶制剂,湖北、广西酵母,浙江功能性生物制品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提升改造。
  3、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发酵工业总产值达 46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培育 5 家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发酵工业企业,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 50 亿的发酵工业企业;非粮原料所占比重由 5%提高到 15%左右;以功能糖、多元醇、酶制剂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发酵制品比重由 60%提高到 70%以上,味精、柠檬酸等产品比重由 24%下降到 18%以下。
  (十一)酿酒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优化酿酒产品结构,重视产品的差异化创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精心研发品质高档、行销对路的品种,宣传科学知识,倡导健康饮酒。注重挖掘节粮生产潜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酿酒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治理污染、增加效益”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白酒行业通过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增加高附加值啤酒产品比例,啤酒风味向多元化、多品种等个性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小型啤酒企业生产特色啤酒;注重葡萄酒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促进高档、中档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发展;加快改良露酒产品,使其更贴近大众偏爱的消费口味;根据水果特性,生产半甜型、甜型等不同类型的果酒产品;扩大黄酒行业干型、半干型产品产量,适度发展甜型、半甜型产品,研发适宜北方地区的创新产品。
  2、产业布局
  依托原料禀赋、能源优势建设酿酒工业生产基地;培育优质酿酒原辅料产区,推动西部原料产区建设;继续推动酿酒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优化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经济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酿酒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大力推动酿酒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建立酿酒生产园区,鼓励和规范酿酒产业特色区域的发展。
  3、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8300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10%以上;酒类产品产量年均增速控制在 5%以内,非粮原料(葡萄及其他水果)酒类产品比重提高 1 倍以上。
  (十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产业整合,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的局面,加快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鼓励和支持天然色素、植物提取物、天然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功能性食品配料等行业的发展,继续发展优势出口产品。重点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酶制剂、生物发酵制品等行业的技术水平,利用膜分离、分子蒸馏、色谱分离等现代分离提取技术,提高提取物产品质量,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化学合成产品的纯度。集成、使用现代化成套设备,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推动产业整体技术进步;加快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和综合利用能力,鼓励企业建设检验检测中心,提高产品的全程检测控制能力。
  2、产业布局
  继续发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的技术优势,将食用香精、功能糖制造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利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原料及能源优势,发展黄原胶、变性淀粉、氨基酸、有机酸等产品,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利用新疆、云南、河北、江西、安徽等特色原料优势,发展色素、甜菊糖等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
  3、发展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