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增强配套功能,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融资平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专栏 7 “十二五”时期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建设重点

重点方向

发展重点

产业集聚

发展

加大对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

持,大力支持一批信息、研发、检测、培训、物流等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集群

骨干企业的研发、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等,发挥在辐射带动、技术示范、信息扩

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形成一批

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


  (七)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
  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等行业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食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应用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
  建立健全食品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

五、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

  (一)粮食加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稻谷加工业。提高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糙米、留胚米等产品比重,积极发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集中利用米糠资源生产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糠蜡、肌醇等产品,有效利用碎米资源开发米粉、粉丝、淀粉糖、米制食品等食用类产品。
  小麦加工业。提高蒸煮、焙烤、速冻等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比重,加快推进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产业化。鼓励大型企业利用麦胚生产麦胚油、胚芽食品,利用麸皮生产膳食纤维、低聚糖等产品。
  玉米加工业。提高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玉米主食、休闲和方便食品,严格限制生物化工等非食品用途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保证口粮和饲料用粮需求。
  大豆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
  薯类和杂粮加工业。重点发展薯类淀粉和副产物的深加工。鼓励发展薯条、薯片及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提高薯渣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杂粮主食品加工,加快发展各种杂粮专用预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速冻食品等主食品及方便食品。
  2、产业布局
  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稻谷主产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米主销区以及重要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稻谷加工产业园区,形成米糠、稻壳和碎米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重组和建设一批日处理稻谷 800 吨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
  结合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消费需求,在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建设强筋、中强筋、弱筋专用粉生产基地,重组和建设一批日处理小麦 1000 吨以上的骨干企业。
  在玉米主产区和加工区,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力度,坚决遏制玉米深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张,控制深加工玉米消费量在合理水平。培育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支持黄淮海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沿海地区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一批优质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
  在马铃薯、甘薯的主产区,发展一批年处理鲜马铃薯 6 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和年处理鲜甘薯 4 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在木薯主产区,适度发展年处理鲜木薯 20-30 万吨的加工厂和木薯变性淀粉生产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特色杂粮加工业。
  3、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 3.9 万亿元,年均增长 12%;形成 10 个销售收入 100 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日处理稻谷 200 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 60%以上,日处理小麦 4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 65%以上,均比 2010 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提高油料规模化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提取蛋白产品。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2、产业布局
  大豆油脂加工。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引导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的大豆加工企业关停并转,降低设备闲置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优势,稳定当地大豆油脂加工产业集群,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沿海大豆加工区要进一步压缩产能,鼓励内资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豆加工和饲料生产一体化的企业。
  油菜籽加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日处理油菜籽 400 吨及以上加工企业。西部内陆地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日处理油菜籽 200 吨及以上企业。鼓励建设一线多能的多油料品种加工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花生油加工。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努力在主产区培养形成一批日处理花生 200 吨及以上企业。
  油茶籽加工。加强优质高产原料基地建设,在湖南、广西、江西等主产区建设若干年加工油茶籽 6 万吨以上项目。
  其他油料加工。在核桃、油橄榄主产区建设若干年加工原料 3万吨以上项目;在棉花主产区形成一批日处理棉籽 300 吨及以上项目;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葵花籽主产区建设若干年加工原料10 万吨以上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线多能、多油料品种加工项目;依托主要稻谷加工区,建设若干年加工米糠 3 万吨以上米糠油项目;依托玉米深加工企业或玉米加工集中区,建设若干年处理玉米胚芽 6 万吨以上玉米油项目。
  3、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 2440 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 1260 万吨;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2000 万吨左右,油料加工总产能控制在 1.8 亿吨以内,其中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 0.95 亿吨以内。
  (三)肉类加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扩大小包装分割肉的生产,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禽蛋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品牌。支持区域性骨干肉类食品企业整合产业供应链,实现规模化,扩大市场占有率。
  2、产业布局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