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有利侵害发生的自然环境。犯罪生成的过程是逐渐推进的,其中有阻碍的情形,也有促进的因素。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环境,而时空环境中的旁观者对于犯罪人的影响是最值得分析的。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杀人,除非有特定的宣泄动机。在对犯罪行为有负性道德评价的社会中,旁观者的存在会阻碍犯罪行为的生成。本案发生在夜深时刻,此时光线昏暗,无行人经过,药家鑫的行为完全被“本我”支配着,残忍、冷酷暴露无遗。值得一提的是,他车上还有水果刀,依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理解,刀能杀人的知识他早已习得,此时会变成他可利用的一种知识。
总之,犯罪的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不以犯罪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但是当这些外部因素可以为犯罪者所用,即符合当下犯罪的条件时,这样的客观因素就成为了犯罪发生的有利条件。在“药家鑫”案中,案件发生时漆黑的环境和犯罪者携带的水果刀等条件都是被害人在被撞之后又惨遭杀害的悲剧产生的客观因素,但是正是犯罪者意识到了这些条件的存在并加以利用才能够最终使得犯罪行为得以实施。由此可见,这一案件当中,诱发犯罪的外部因素的客观性和受动性得到了统一,这样的统一往往就成为了犯罪生成的诱因。
二、药家鑫心理转化的内隐认知
1996年,Evans&Ove提出关于认知的双重加工模型。{3}依据双重加工理论,在内隐与外显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认知机制。其中,内隐机制为人类的认知提供自动化的输入以形成独断的加工,独断的加工倾向于依据背景的信念与知识来连接当前的环境。外显机制是唯一联系语言与反省意识并为人类提供推理基础与记忆的机制。而在紧迫情景中,因急需作出决定,个体难以为推理与语言留出更多心理资源,因此外显机制往往难以发挥作用。
(一)内隐记忆:下意识的事件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参与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人们并不能察觉到内隐记忆的存在,在提取内隐记忆时也不是随意行为,但是在特定的任务要求出现时内隐记忆会自动的表现出来。内隐记忆更加稳固的存在与人类的大脑之中,却几乎不能被拥有这些记忆个体意识到,但是内隐记忆对于个体的影响却是明显的。
在本案中,发现受害者可能会记下自己的车号之后,药家鑫立刻拿出身上的水果刀向她刺去,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对作案工具的内隐记忆所影响的。水果刀的攻击性作用一直存在于药家鑫的大脑之中,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最先出现在他脑海中的是以破坏的方式进行解决。此外,据新闻报道反映,药家鑫童年时期父亲对他的管教方式是偏向于粗暴型的,这些看似已经远去的记忆同样存在于药家鑫的大脑之中,甚至他本人也没有将自己这次的疯狂举动跟过去的那些痛苦经历联系起来,但是暴力的种子已经埋在了他内隐的记忆之中。个体采取如何行动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那些虽然存在于意识之外却更加根深蒂固的内隐记忆内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