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注释】 Barbara Adam, Ulrich Beck, Joost Van Loon,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SAGE Pubulication, 2000, p.225.
Barbara Adam, Ulrich Beck, Joost Van Loon,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SAGE Pubulication, 2000, pp.224-225.
See Robert Baldwin eds, Law and Uncertainty: Risks and Legal Processes, Kluwer Law Intermational, 1997, pp.1-2.
作者以“危险”和“风险”为检索词,在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全库中检索法律文件的全文,发现有93部法律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通过的决议(含已经被废止或者修订的)使用了“危险”这一术语。与此同时,使用“风险”这一术语的有53部。
这样的中心任务被学者归纳为秩序行政,它主要包括形成共同体秩序,依法规制相对人利益的活动,内容包括狭义的警察行政、安全和秩序行政,即非专业性的危险排除活动;监控行政,即特定领域的危险排除活动;税务行政;引导行政;监督行政等。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一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0—31页。
郭淑珍:《科技领域的风险决策之研究——以德国法为中心》,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第23页。
德国联邦
宪法法院即持该种观点,参见陈春生:“行政法上之预测决定与司法审查”,载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三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参见陈春生:“行政法上之预测决定与司法审查”,载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三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任建民:“手机辐射真的无害吗”,载《人民日报》2003年6月20日。
武晓黎、黄燕萍:“手机辐射:呼唤行业标准”,载《人民日报》2003年8月11日。
参见于达维、高文欢:“冰雪之源”,载《财经》2008年第3期。
郭淑珍:《科技领域的风险决策之研究——以德国法为中心》,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39页。
埃贝哈特·施密特-阿斯曼著,乌尔海希·巴迪斯编选:《德国行政法读本》,于安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李仲轩:《以风险预防为核心之科技立法》,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第14页。
埃贝哈特·施密特-阿斯曼著,乌尔海希·巴迪斯编选:《德国行政法读本》,于安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参见陈春生:“行政法上之预测决定与司法审查”,载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三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版,第535—538页。
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三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中文版前言第3页。施托贝尔在中国也曾就灾难行政与公民责任做过专门演讲。参见斯托贝尔:“灾难行政与公民责任”,载余凌云主编:《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
参见陈春生:“行政法上之预测决定与司法审查”,载陈春生:《行政法之学理与体系》,三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毕竟传统的依法行政要求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政府方可发动行政权。《
行政诉讼法》第
54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是撤销的理由之一,就意味着行政行为的事实基础必须充分。
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金瑞林主编:《中国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张世秋、李彬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高家伟:《欧洲环境法》,工商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柯坚:“论生物安全法律保护的风险防范原则”,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3期。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戚道孟主编:《国际环境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王灿发、于文轩:“生物安全的国际法原则”,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
王灿发、于文轩:“生物安全的国际法原则”,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
See Owen Mclntyre, Thomas Mosedale,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s a Norm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Vol 9 1997, p.221.
See Scott LaFranchi, Survey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s Ongoing Global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an Emerg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ol,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Vol32 2005, p.679.
See Thomas Willoughby Stone, Margin of Appreciation Gone Awry: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Implicit Use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Frette v. France to Backtrack on Protection from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Sexual Orientation, Connecticut Public Interest Law Journal, Vol3 2003, p.271.
See Evan R. Seamone,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s the Law of Planetary Defense: Achieving the Mandate to Defend the Earth Against Asteroid and Comet Impacts While There is Still Time,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Vol17 2004, p.1.
他宣称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正当的,“如果我们等待威胁变为现实,那么我们就等的太久了”See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5.
《世界自然宪章》第11条。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15条。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rticle 130r(2).
Draft EU Constitution, Article Ⅲ-129.
See Fisher, Risk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Hart Publishing, 2007, p.209.
Intergovernmental Agreement on the Environment, Section 3.5.1
据有学者统计,大约有100多项法院和特别法庭的裁决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分析。由于风险预防原则阐明了什么情况构成采取相应行动的条件,这些案件中,风险预防原则要么被原告用于挑战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要么被被告用于证明自己决定的合法性。在所有这些裁决中,风险预防原则的合法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See Fisher, Risk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Hart Publishing, 2007, pp.131-133.
See Lead Industries Association Inc v. Environmenta. Protection Agency. 647 F.2d 1130; 1980 U.S. App.
See Scott LaFranchi, Survey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s Ongoing Global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an Emerg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ol,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Vol32 2005, p.678.
有学者通过对风险预防原则的演变和地位的研究,发现有53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和45件无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以及大量不同国家、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对该原则进行了阐述。See John S. Applegate, The Taming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illiam and Mary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Review, Vol 27 2002, p.13.
See Jutta Brunnee,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Challenge Of Implemen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1 1997, p.210.
See Russell Unger, Brandish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hrough the Alient Tort Claims Act, 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Vol9 2001,p.638;John S. Applegate, The Taming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illiam and Mary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Review, Vol27 2002, p.13.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15条。
See Wingspread Conference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http://www.sehn.org/wing.html, 2009年2月10日访问。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15条。
朱建庚:《海洋环境保护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4页。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15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条第3项。
例如,在澳大利亚一个案件中,澳大利亚政府认为,风险预防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果满足了使用风险预防原则的条件,那么就存在举证责任转移的问题。因为风险预防原则的含义本身包括了缺乏相应的科学证据,不能作为推迟采取相应措施的理由。See Russell Unger, Brandish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hrough the Alient Tort Claims Act, 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Vol9 2001, p.638.
See Julian Morris, Defin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Julian Morris editors, Rethinking Risk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0, pp.1-3.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15条。
See Wingspread Conference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http://www.sehn.org/wing.html, 2009年2月10日访问。
See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4.
所谓不确定法律概念是指未明确表示而具有流动的特征之法律概念,其包含一个确定的概念核心以及一个多多少少广泛不清的概念外围。参见翁岳生:“论‘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行政裁量之关系”,载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第50页。
有关判断余地理论,参见陈清秀:“依法行政与法律的适用”,载翁岳生主编:《行政法2000》(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陈春生:《核能利用与法之规制》,月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联邦行政法院以前只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做有限的审查,但是后来认为除了明确列举的例外情况外,法院应当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进行全面的审查,行政机关不享有判断余地。学者甚至认为,“判断余地理论并非不能废除。一方面,以前述有关事实要件裁量理论为根据的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机关因不确定法律概念得到的是裁量空间,其适用应当遵守有关裁量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根据原则性的权衡或者根据基本法第19条第1款——该款规定要求法院对行政措施从法律和事实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审查,行政机关不可能享有只受有限司法审查的判断余地。参见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136页。
参见郭淑珍:《科技领域的风险决策之研究——以德国法为中心》,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35页。
See Frank B. Cross, Paradoxical Perils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53 Washington & Lee Law Review. 851. (1996).
See Elizabeth Fisher, Risk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Hart Publishing, 2007, p.45.
实际上,很多决策者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并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例如WTO争端解决委员会在一个关于牛激素的案件中,就认定欧盟委员会有义务继续进行研究以证明其贸易规制措施的合法性,或者当科学证据证明相应产品无害时即应当放弃禁止相关产品的进口。See Sonia Boutill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3 2002, p.429.
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Se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http://ec.europa.eu/dgs/health_consumer/library/press/press38_en.html>,2009年2月11日访问。
See Frank B. Cross, Paradoxical Perils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ashington & Lee Law Review, Vol53 1996, p.851.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后,104万香港人签名反对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请愿行动。此后,我国核电发展战略定调为“适度发展核电”。参见:罗洪磊 、舒文莉 、王鹤翔:“大亚湾核电站给香港人带来了什么?”,载《文汇报》2004年11月1日;贺大卓:“100座大亚湾的盛宴:康日新时代中核聚变”,载《英才》2009年第3期。
所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特别审批程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1号令),规定对存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所需防治药品尽快获得批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统一指挥、早期介入、快速高效、科学审批的原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药品进行特别审批的程序和要求。详细分析参见本文第三章第二节。
“长江……水患尚未根治,上游洪水来量大与中下游河道特别是荆灌河段过洪能力小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两岸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洪水位,一旦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漫溃……这是我们国家的心腹大患……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兴建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的一项关键性措施。三峡工程兴建后,可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其他措施,可以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还可减轻洪水对武汉地区及下游的威胁”《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国函24号)。
《
国务院关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2]4号)。
See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45-48.
See Cass R. Sunstein, Preferences and Rational Choice: News Perspectives and Legal Implications: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151 2003, p.1003.
See Stephen Breyer,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Toward Effective Risk Regul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1.
有学者对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研究表明,规制机关在平衡规制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处于两难境地。See J John M Mendeloff, The dilemma of toxic substance regulation : how overregulation causes underregulation at OSHA, Mass MIT Press, 1988.
See Lisa Heinzerling, Regulatory costs of mythic proportions,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1998, p.1981.
See Frank B. Cross, Paradoxical Perils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ashington & Lee Law Review, Vol53 1996, p.851.
详见下文的分析。
有学者详细分析了举证责任倒置的不可行与无必要。See Elizabeth Fisher, Risk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Hart Publishing, 2007, pp.44-46.
See Gregory N. Mandel, James Thuo Gathii, Cost-Benefit Analysis Versus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Beyond Cass Sunstein''s Laws of Fea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2006, p.1037.
有学者认为风险预防原则的定义不应当关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行动,而应当关注缺乏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如何行动。See Deborah Katz,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Biosafety Protocol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Vol13 2001, p.949.
See Elizabeth Fisher, Risk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Hart Publishing, 2007, pp.232-233.
有学者详细讨论了引发风险预防原则适用的两种证据标准"reasonable scientific possibility"和"reasonable scientific probability"。See James E. Hickey, Vern R. Walker, Refin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irginia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Vol14 1995, p.423.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57.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详细讨论过灾难性风险的特征和类型,他将目前已知的,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风险分为四类:自然灾害(如小行星的撞击)、科学事故(如原子能的事故)、非故意的人类活动带来的灾难(如突然的全球气候变化)、故意人为灾难(如恐怖分子的生化袭击)See Richard A. Posner, Catastrophe: Risk and Respon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12-13.
这样的策略被孙斯坦称为多点策略。See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111-114.
对此,有学者称其为“适度的风险预防”,即以规避风险为前提,同时关注规避措施成本效益的风险预防原则。See Richard A. Posner, Catastrophe: Risk and Respon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40.
成本效益分析最初就是为了促进形成行政的“综合理性范式”的重要措施之一。See Colin S. Diver, Policymaking Paradigms in Administrative Law, Harvard Law Review, Vol95 1981, p.393.
See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29.
Frank Ackerman, Lisa Heinzerling, Pricing the Priceless: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150 2002, p.1553.
参见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