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广义的“执法”,出于以上论证的方便,特别是在政府行政机关拥有逾来逾广泛权利的形势下,笔者举行政执法为例,但论证过程和方法对司法同样适用。
三、法律的遵守与法律意识
对于一般的公民而言,利益的调整和法的亲和性都是影响其是否愿意守法的要件之一,笔者以为,守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从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的角度展开论述,可能会得出本文论题的另一种答案。
按照目前学界的观点,可将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概括为三种关系,一种广义的法律文化观将法律意识视作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中义的法律文化观将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视为同一范畴,狭义的法律文化观将法律文化视作法律意识中与法律传统紧密联系的部分以及反映人类关于法律形式、法律技术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出于论证的方便,笔者主要围绕法律意识阐述观点,适当论及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具体而言,法律意识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还包括人们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11][p.50]法律遵守与法律意识密切相关。除法律适用外,公民守法、自觉用法是法律实现的主要途径,在公民守法、用法的过程中,法律意识总是通过上述多种因素的交错、综合,对公民的具体行为发挥着指导、调节作用。以古代中国为例,“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宗法国家”的政治传统以及“法即刑、刑即法”的法律实践,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在这种传统法律文化下,和谐、非诉的法律观念必然导致对法律的不信任,甚至敬而远之,从而动摇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应该看到,随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当代社会的法律意识也日益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观念如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等逐步崛起。当代中国的法律意识也在中国的法制构建、立法的现代化、法律适用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意识由于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主体法律意识的矛盾性和冲突仍然存在,并影响和制约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法律遵守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我国,由于古代法律传统的长久滞后性,也由于现实法律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及法制本身的不完备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念和热情一直没有能够有效地激发出来。[11][p.307]上文提到的“麻旦旦案件”和屡禁不止的制假售假案等等都会影响法律的权威,造成对法律的淡漠,影响法律的遵守。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