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私有财产保护的起因

私有财产保护的起因


赵书亚


【摘要】现在还好,如果是前些年日,恐怕无人敢提出这样的题目。毕竟时代不同了,发展了……
在我国的历史上私有财产曾一度象征着西方资本主义,被视为异端,也令好多胆小怕事的学者保持了多年的沉默。值得庆幸的是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打破了这一沉寂,也当然的给私权制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勃勃生机。目前,《物权法》的制定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尽管其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本文试从人性角度阐释私有财产保护和私有制度构建的必要。

【关键词】人性    财产掌握权   趋利避害
【全文】
  一、人性观的探讨
  1、 概念界定
  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善还是恶.....亘古及今不胜枚举的哲学家都为之困惑,为之迷茫.哲学家是为哲学而活着,而不是相反。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呢?在此,我不想给其作一个明晰的定义,也不可能作得到,为了研究的方便姑且做出一概念性的界定。
  “人性”一词,按字面去理解,指“人之性”,是指人之所以是人而具有的独特的属性或特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天性。
  2、人性的不同界说
  (1)西方学者的观点 对于人性,正如前文所述,自从人类诞生,就开始了“人是什么”的思考。这个问题在西方当然也不例外,传统的西方哲学通常是从人与其他存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入手来阐释人性。古希腊哲学中的智者谱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显然,普氏是唯心的,但是,他对于人性的艰难探索确实是人性史上的难得的一大步。亚里斯多德却坚持“人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令人痛心的是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神道主义”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颂扬神性,肆意地贬低人性,过多强调的是人对神的义务,抹杀了对于人性的追求。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追求人性解放的崭新一页,人本主义思潮在躁动中茁壮成长,雨后春笋般,一时期向“神道主义”发起猛攻。
  历史并没有停止,思想的火花依旧燃烧。到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在萌芽中不断地发展着,“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成了反封建的光辉旗帜。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哲学里把人的本质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试图从唯心主义中发现人性。与此同时,唯物主义的代表费尔巴哈却在他行而上学唯物主义中得出“以人为本、人是历史的产物”。
  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性的问题仍然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海德格尔相信人和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是现存的东西,人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萨特则认为,人的本质实现于自由的选择之中,坚持“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之在世不知缘由,处于“被抛入状态”,因而孤独无依,应当“自己设计自己”。他还认为“他人是自己的地狱”,人以行动获得自由。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