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立和完善良性运行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是基础保障。市水务局组建后,积极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制约水务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性障碍得到很好解决,“双定”、“双费”得到了全面落实。
6、坚持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是根本保障。为规范各种涉水行为,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实际先后制定了《
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规定》、《东莞市堤防防护费征收和管理实施办法》、《东莞市河道采砂收费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定,并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占用河道、乱采砂等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整治。
7、建设高素质水务队伍是重要保证。“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水务人才战略,重点抓好党政干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4支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努力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着力加强水务系统行风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水务系统良好形象,广大水务干部职工在历次抗洪抢险的危急时刻和应对突发灾害的紧要关头,不畏艰险,勇挑重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务行业精神。
(三)水利防灾减灾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主要有:
1、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尚需加强。我市防灾减灾工程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到“十一五”期间,全市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建设,标准较高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但是部分工程标准还偏低,部分堤段防御差,特别是沿海段大部分堤段为20年一遇标准、甚至低于20年一遇防御标准。堤身单薄、稳定性差,工程隐患较多。排水工程由于历史原因,缺乏统一规划,渠道建设与排站工程建设不同步,或存在标准、规模不配套,现有工程难以统一调度,造成城市内涝问题频发。总体来看,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防洪除涝建设仍略显滞后。
2、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加重了防洪除涝压力。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与引导,加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加重了防洪除涝压力,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与水争地现象比较严重,削弱了河流行洪能力;大规模城市化、硬底化,透水面积减少,导致降雨产流增加、洪水汇集时间缩短;阻水建筑物多,涌容减小,影响河渠过流排水;河涌排渠污染严重,雨污混合,排泄困难;部分水库防洪库容被占用,影响防洪效果等。
3、人才不足、工程管理薄弱,不利于防灾减灾效益发挥。我市水利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较少,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多,管理队伍人才拥有量不足,人才的总体素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全市防灾减灾工程大多采取分割管理方式,各工程归口属地管理。由于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堤防、水闸等工程建设差距较大,且行政区划过细,协调难度较大,给工程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在管理力度上,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管理规程和制度,各涉水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4、非工程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多年来我市在紧抓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至2010年,全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基本可覆盖全市范围,与防洪工程措施和其它非工程措施共同发挥防灾减灾作用,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全市非工程措施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安全信息库不够完善,监测站网密度不足,尤其是工情信息采集站网密度较小,寒溪水流域内重点排涝站基本均无自动化工情监测系统,工情、水情、灾情联合分析及统一调度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满足高标准下防灾减灾决策需求。
21世纪,我市进入发展转型期,重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争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继续当好排头兵,而作为全市社会经济现代化重要支撑的防洪除涝防风暴潮体系,应当超前建设。
二、“十二五”水利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水利防灾减灾的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既是东莞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机遇期,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决胜期,更是国内外竞争加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加重的矛盾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防灾减灾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功能也日渐扩增。这一时期,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要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管理”四位一体的新治水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同时,要坚持防汛抗旱并举,给洪水谋出路,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方向转变,开发利用好洪水资源,减害增利,以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支撑。
(二)珠江三角洲水利现代化建设对水务发展的要求
珠三角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排涝与防风暴潮减灾体系、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系、统一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的水政策法规体系和创新务实的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十二五”时期是实现珠三角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市处于珠三角的核心区域,水务现化代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珠三角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确保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三、水利防灾减灾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防灾减灾建设思路,秉承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全市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防灾减灾新格局,为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