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教育科研工程。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和市、区县、学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体系。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建设市、县级教育科研基地,构建“以教师为主体、以发展为目的、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工作模式。抓好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完成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20个。强化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9.教育惠民工程。认真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项减免政策,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划拨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中职类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稳步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体系建设。加强市教育基金会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资助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失地农民和棚户区改造居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认真落实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确保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具体工程项目详见附件。
(二)深化十项改革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办好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2.深化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稳定增长,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
3.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按照全市统筹城乡教育工作 “五个统筹和五个倾斜”的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统筹规划城乡教育的规模、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大班额等问题。发挥大安区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开展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政策机制,从政策和财力上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对教职工的管理方式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用人新机制。逐步完善中小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设立农村教师补贴,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教师给予适当倾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配管理,努力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确保按编配齐配足教师,基本解决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继续实行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进一步探索完善校长管理办法。
6.深化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改革,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选拔教师的自主权,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7.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利用部分重点中职学校的重点专业,积极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在全市中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