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珠海海岛群。
在横琴新区打造世界一流现代滨海文化游乐旅游区,重点发展滨海主题游乐园、国际会展中心、高尔夫、生态园、滨海度假、游艇基地等项目。选择大万山岛、桂山岛、担杆岛等几个较大岛屿作为整个海岛旅游群的服务基地,其他列岛进行主题化的旅游岛屿开发,形成“一岛一主题”的开发特色。构筑东澳-白沥-万山休闲度假、外伶仃-桂山观光娱乐和担杆-佳蓬生态旅游三大特色组团,重点建设万山、桂山、担杆三大海岛特色旅游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注重环境容量控制,严格保护海岛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注重开发时序,根据市场需求由近岸岛屿向东逐步拓展。近期以海岛休闲度假和渔家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为主,海岛观光为辅;中远期以外伶仃岛以及担杆列岛、佳蓬列岛的生态旅游和分时度假旅游开发为主。加快发展海上旅游交通,缓解海岛旅游交通瓶颈的制约。
(四)惠州稔平半岛。
整合巽寮湾、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等优势旅游资源,发展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商务会展、豪华游艇、滨海别墅等高端旅游产品,适当发展滨海观光、历史文化观光、海岛生态旅游、休闲渔业、乡(渔)村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将巽寮湾打造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商务、会议、游艇、海滨浴场于一体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定位为珠江三角洲休闲之城,配套游艇俱乐部、奢侈品商店、五星级度假酒店、滨海体验、滨海运动、滨海美食等功能。将双月湾打造成为集第二居所、度假村、酒店、娱乐、温泉疗养、购物、会议培训、文化观光、体育拓展和游艇会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高品质、综合型、多层次开发,充分挖掘和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努力拓展旅游产品,强化地方特色和旅游产品品质。
(五)汕头南澳岛。
依托优良的海岛资源,重点面向粤闽及港澳台市场,对南澳岛进行整体开发。定位为以高端度假旅游为主的国际知名旅游海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会议旅游、海岛观光、科教文化、宗教旅游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闻名的海岛型休闲度假旅游区、粤东滨海旅游发展的龙头旅游区。岛屿东部突出休闲度假和海上运动、海洋探险、渔村风情、海防海盗文化等主题,打造高品位、国际化的大型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岛屿西部突出自然生态优势,建设以森林景观为背景、建设项目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型旅游区。提升岛内旅游服务中心,塑造良好的旅游城镇形象,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全岛旅游发展的重要接待基地。
(六)江门川岛。
充分利用资源的多样性,重点面向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市场,打造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具有丰富活动和生活文化,中高端、多样化、田园诗般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构筑以度假产品为主,观光产品和专项产品为辅的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产品体系。凸显上、下川岛各自的特色,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客源:上川岛雄豪坦荡、山岭耸峙,其未来旅游开发应突出其豪气,以海洋和海岛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海上游乐项目为突破口,建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然情趣的大型海上乐园;下川岛细腻多情、半农半渔,绿意盎然,其旅游开发应以静显优,走高端、生态和细分市场路线。改善交通运输、电力、淡水供应等配套条件,增加川岛的可达性与可游性。
(七)阳江海陵岛--月亮湾。
借助“南海Ⅰ号”效应和临近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整合海岛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重点面向粤港澳中高端客源市场,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滨海运动和文化体验为一身的多元化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岛,珠江三角洲游客最喜爱的休闲度假和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对大角湾进行改造、调整和优化,并整合周边地区的发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休闲娱乐型海湾;在北洛湾和马尾岛建设高档居住度假型海湾;提升金沙滩,打造海上运动型海滩;在十里银滩建设滨海星级酒店群、主题乐园、度假公寓、度假别墅等,打造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加快完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快东平珍珠湾和沙扒月亮湾开发建设,形成以海陵岛为龙头,珍珠湾、月亮湾为两翼的滨海旅游格局。
(八)茂名水东湾--放鸡岛。
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将虎头山、第一滩和晏镜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树立水东湾旅游区大品牌,扩大水东湾旅游区的影响力。提升改善第一滩的旅游配套设施,力争成为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提高水东湾旅游度假区的品位;理顺虎头山的权属关系,盘活虎头山景区;进一步开发晏镜岭景区,利用晏镜岭动力气流稳定的特点,打造广东著名的高空滑翔伞基地。依托全国第一的海水能见度、丰富的滨海资源及优美的环境,走高端专业化路线,打造全国著名的潜水休闲度假区、海上垂钓休闲度假区、高端度假型海岛旅游区。将放鸡岛打造成一个既有丰富运动也可安静度假的海上生态休闲乐园。积极促成珠海海岛群-茂名放鸡岛-海南海岛度假旅游黄金线路的开通,将放鸡岛纳入区域海上旅游线路。
(九)湛江五岛一湾。
以湛江市区为依托,以湛江海湾为纽带,串联东海岛、特呈岛、硇洲岛、南三岛、南屏岛五个各具特色的海岛,形成差异化与联动发展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建设我省著名的港湾-城市型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城市滨海地区的建设,打造“一湾两岸”滨海城市观光旅游区。以湛江港湾为核心,结合雷州半岛东、南、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具有浓郁风情的滨海观光带。东海岛要正确处理石化、钢铁等大型工业项目与滨海旅游之间的关系,开发特色化的工业旅游,给商务旅游带来更多机遇。硇洲岛重点发展潜水旅游、海岛历史文化游、滨海休闲度假游,并结合国家级中心渔港的建设发展渔港旅游。特呈岛旅游度假区以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旅游新海岛为目标,发展滨海乡村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会议中心。南三岛以建设国际邮轮港、海洋主题公园、生态观光农业园、水上运动中心为重点,凸显休闲度假和观光体验。南屏岛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和海岛度假旅游。
(十)汕尾红海湾。
将红海湾建设成以体育休闲运动为主的“三船”(冲浪、扬帆、皮划艇)运动基地,和集水上运动、生态观光、避暑度假、休闲疗养、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齐全的、全天候的复合型旅游度假区;并与汕尾湿地一体化开发,形成冬夏互补的现代滨海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完善配套水上运动区,开设滑水、摩托艇、空中跳伞、冲浪等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建设帆船帆板运动博物馆、游客中心、美食街、文化广场、露天酒吧,丰富海滨旅游活动内容。依托红海湾周边重要的湿地,在其核心区外建立湿地公园,开展生态观光和游客参与性强的垂钓、观鸟、渔家乐等娱乐项目,形成主题鲜明、内容独特、兼有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大规模滨海生态观光旅游区。
六、建立高效能旅游支撑体系
(一)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区域旅游出行。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以公路为基础,铁路、水路、航空多种旅游出行方式协调发展,旅游客运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区域旅游出行系统。进一步拓展航空运输网络,优化民航运输资源,提升航空运输水平。形成能紧密联系区域内各重要旅游城市,以及快速连接周边省份客源市场的铁路网络;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两翼地区的高速铁路,开辟专门的广东滨海旅游列车,实现高容量、快速的旅游出行。依托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5个沿海主要港口和各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开拓区域内至港澳台、国内其他重要沿海城市、东南亚国家沿海城市的航线,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层次清晰、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较好的水运旅游出行系统。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运输的发展,推进现代旅游出行系统的形成。
景区入口交通。完善通达旅游景区(点)的公路建设,提升通达旅游景区(点)公路的等级,加强通达旅游景区(点)公路的交通管理,缩短旅游者花费在通达旅游景区(点)的公路上时间。做好通达旅游景区(点)的公路沿途服务设施、旅游附属设施的配套,特别是为自驾车游客提供的配套服务。开通旅游直通巴士、旅游专线等旅游出行服务,把地区内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合理解决进入海岛的旅游出行问题,加强从市区到旅游码头,以及从旅游区内部到旅游客运码头的交通衔接,方便旅客使用进岛轮渡。发展水上直升机等特色旅游出行方式进入海岛旅游区。
景区内部交通。加强旅游海岛上的道路建设,方便连接岛上的各个重要景点和重要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可以开行岛内公交车,方便乘客代步。条件成熟的还可开辟空中交通(直升飞机)等高科技旅游出行工具。注重海岛的环境保护,发展旅游岛生态交通,利用电瓶车等快捷、环保交通的工具,在较近的景点间穿梭。根据海岛的自然条件特点,积极发展水上旅游出行,开辟环岛游线路。发展多样化的特色交通游览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的心理需要,从而达到“游旅结合”。
(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住宿。完善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住宿设施,改造和提升现有住宿设施的档次和功能。积极培植有地方特色与滨海特色的民居旅馆和度假酒店,引导投资商开发度假型、生态型、会议型、经济型、商务型和主题型酒店,适当建立野外露营基地、汽车宿营地和青年旅馆。鼓励吸引国内外高星级酒店品牌和优秀经济连锁型酒店品牌进入广东滨海地区;引导和支持本土酒店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支持发展本土化的精品单体酒店。鼓励社会旅馆参加星级评定,规范家庭旅馆,提供安全、卫生、舒适、周到、温馨、优质的住宿设施。
旅游餐饮服务。发挥我省饮食资源的优势,深度挖掘粤菜饮食文化和特色,以广府菜、潮菜、东江菜为依托,重点开发各地特色且知名度高的餐饮、美食品牌,打造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地区滨海餐饮美食品牌。引进世界各地美食佳肴、服务方式,创造多元化的旅游餐饮产品与服务体系。把餐饮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品尝美食作为增加旅游吸引力的因素之一,提高餐饮在旅游业的比重。形成层次分明、特色各异、功能完备的旅游餐饮体系,优化餐厅档次结构,合理配置高、中、低档餐馆,合理布局旅游餐饮网点,根据旅游线路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线路的设置,在合适地点设置休息点及餐饮供应点。引导旅游区(点)中的餐饮场所突出当地文化元素,培育地方特色菜肴、特色名点、特色饮食方式、特色饮食文化。在滨海旅游景区、滨海旅游城市、滨海旅游乡村有选择地适度推进美食街、美食城、美食点建设,作为旅游配套建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和做大各地旅游美食节,并在场地和节庆形式上进行创新。规范旅游餐饮管理,优化旅游餐饮环境,严格控制餐饮污染。